学子风采:【人物】李沛霖:华师到澳门办学的牵线人
“只要默默地耕耘,是金子总会发光。有为有位,有位有为。”
“人生就像升降机,要能上能下,只有一步一脚印才稳妥,一步登天,总有一天会摔下来的。”
“生不逢时,也许只是生命的考验,但不应跪倒在碎石面前自怨自艾。”
在我校第四届“勷勤论坛”研究生学术节讲座上,李沛霖通过回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同学分享人生感悟。这位土生土长的澳门人,从事教育逾40年,一直致力于改善澳门教育、办学,更是在为促成华师到澳门办学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无论是在台上还是台下,李沛霖谈吐儒雅,偶尔用粤语开玩笑,有着师者的善教、长者的亲和。
成长经历:求学不易 那便去改变它
1966年,李沛霖高中毕业,当时澳葡政府倾向于葡萄牙贵族教育,民间教学落后,甚至连一间大学都没有,这使一心想入读大学继续进修的的李沛霖只能到外求学。然而,当时香港学位紧张只招收本地学生,家境贫苦无力支持他出国,中学母校濠江中学属亲共学校,国共之间的问题也令他无法前往台湾。此时,李沛霖找到了仍有希望的一条路:去大陆求学。
天有不测之风云,唯一可走的路却恰逢“文化大革命”,国内高等院校停止招生。幸亏,母校濠江中学专门创设了大学预科班,“我想着在这一年里丰富知识,争取能在来年考上大学。”李沛霖说,当时求学不易,但心里一直没放弃。
然而,内地在1976年停止了招生。大势如此,单凭个人也无力改变,加之作为家中老大,肩负着缓解家庭经济负担的责任,当时年仅19岁的李沛霖开始了工作。求学之路多舛,“但自怨自艾也没用,倒不如为生活为继续学习想想办法。”当李沛霖准备从《澳门日报》和澳门中国旅行社这两份工作中做出选择时,濠江中学的老校长向他抛出了橄榄枝,要求他留校任教。
“我在毫无准备之下当了老师,一当就44年。”自此,李沛霖开始踏上教育之路。自身求知求学的不容易,让他一直想为改善澳门教育做点什么。
促成华师到澳门办学:人生地不熟但从未想过会失败
1981年,澳门本土教育的大环境仍较落后。就高等教育而言,仅有东亚大学,但其招生对象主要面对整个东南亚,学费昂贵。本土澳门人念大学不容易,甚至当时澳门在职教师中四分之三完全没有师范学历。
“办好教育的根本是要有一支优质的教师队伍。”李沛霖等澳门教育界的人士一直为寻求改善澳门教育的出路而奔走。而上世纪八十年代,正值中国大陆沿海地区掀起改革开放的浪潮,这吸引了李沛霖的目光,引进内地高校到澳门辅助办学的想法由此产生。
1984年3月7日 ,被李沛霖称为这辈子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和当时的中华教育会老校长两人第一次来到了广州,来到了华南师大。
手里仅拿着新华社澳门分社(澳门中联办前身)的推荐信作为线索,他们刚踏足广州便直接赶往华南师大教务处,开门见山提出请求:希望华师能协助澳门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
令李沛霖感动的是,在当时澳门尚未回归,从未有内地大学到境外辅助办学经验,许多政策尚未确定之时,华南师大爽快地接受了合作意见。“当时华师函授部负责人赵育生教授听了我们的想法后当即表示肯定,并马上开展工作”,李沛霖说,很感激和佩服华师的胆色和创新意识。“赵教授大可不管这件事,把它丢在一边,或者把我们指去其他学校的。”
经历了一年的各方奔跑,包括说服葡萄牙政府承认内地辅助办学学历证书,与广东省高教厅以及华师的沟通合作工作。终于,1985年,由华南师范大学主办、澳门教育司和澳门中华教育会协办的教育专业函授专科班在澳门成立。同年,由华南师范大学主办、澳门业余进修中心协办的中文专业函授本科班也开学了。李沛霖也开始了边工作、边上课的进修阶段,并顺利获得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学士学位。
合作办学:“函授”不被理解?
第一届课程开班时,李沛霖保守预计学员总数有20人,结果却达到了150多人。至今,李沛霖引进华师到澳门辅助办学已经25年,先后开设了8个专业,从颁发专科、本科学位到今天可以授予研究生文凭。原来,当初文凭证书上的两个字也引发出小故事。
在职培训毕业在证书颁发上,内地大学统一称为“函授”,澳门社会却一般认为“函授”二字显得证书不正规,甚至有“是不是只在书信上来往培训”的质疑声。对证书的不同认识影响到华师在澳门办学的社会认可度,李沛霖也意识到了问题严重,便对葡萄牙政府、澳门各中小学校长以及民众进行解释工作。“华师方面得知这件事情后,为了适应当地办学的特点,开创性地将证书上‘函授’二字换为‘课外课程’,最终消除异见。”
李沛霖说,“华师作为首个在澳门开设办学点的内地大学,是开拓者,创立了‘澳门政府行政管理,内地大学负责教学’的模式”。如今,内地其他大学陆续进入澳门办学并沿用这一模式。“澳门能顺利回归,其中人才培养和储备是不容忽视的基础,华南师范大学一直以来进行的辅助办学,应该在澳门教育史记一功。”
访谈:华师率先在澳门开设办学点应在澳门教育史记一笔
华南师大报:如今澳门经济腾飞,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华南师大辅助澳门办学点的角色和作用是怎样的?
李沛霖:华师在澳门在职培训上的角色作用一直都没有减弱。例如,现在澳门政府规定,非师范专业出身从事教师行业的在职教师必须回归师范学习,华师便是他们接受专业师范教育的基地。同时,华师的办学点也日益丰富,在不同专业、不同学历程度上开发课程。
作为内地大学中首先在澳门开设办学点的开拓者和创新者,华师开好了头,令其他大学相继到来,使澳门的教育蓬勃发展。这对整个澳门的人才培养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应在澳门教育史记一笔。
华南师大报:您从事澳门、内地教育交流工作多年,您认为澳门和内地的教育有哪些区别?
李沛霖:总的来说不会有太大的区别。但由于社会制度、教育方式的不同,两者各有优缺点。澳门是资本主义社会,接触西方文化相对多,教育中西交汇。比如,活动教育法是一种好的教育方式,但也有不利之处:学生的创意强了,基本功却弱了。所以,澳门这套偏西方的教育方式虽然比较开放自主,但基础却打得不够稳,对学生的要求也宽松,对学生成长的引导性相对弱。因此,关键是要在交流中取长补短。
华南师大报:作为有44年教龄的老教师,您有哪些经验和感悟与将要从事教育行业的师范生分享?
李沛霖:要成为一名教师,信念和爱心是两个基本要素。当你立志要当一名人民教师,特别是一名人民满意的教师时,绝不能害怕困难,一定要有非常坚定的信念,要求自己做到最好。另外,一个缺乏爱心的人不会成为一名成功的教师。如果对学生没有一种爱护的心理,而纯粹作为一种职业的对象和工具,那是无法做好的。
链接:华师-澳门办学大事记
我校利用自身的师资资源在澳门办学,为澳门培养了各方面的人才,推进澳门教育的蓬勃发展。
1985年3月,由我校主办、澳门教育司和澳门中华教育会协办的教育专业函授专科班在澳门开学;
1985年11月,由我校主办、澳门业余进修中心协办的中文专业函授本科班在澳门开学;
1989年,我校正式开始在澳门试点招收兼读制研究生;
1997年,我校在澳门招收了第一批在职兼读博士研究生;
2000年,我校与澳门业余进修中心合作,在澳门正式设立硕士研究生教学点。
2004年,澳门回归五周年,胡锦涛主席到访子女均为华师学生的澳门家庭,称:“华南师范大学是咱们国内数家名牌师范大学之一,为澳门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至今,华师辅助澳门办学已26年,先后开设8个专业,共招生3451人,已有2587人获得大学本科或专科毕业文凭。
“人生就像升降机,要能上能下,只有一步一脚印才稳妥,一步登天,总有一天会摔下来的。”
“生不逢时,也许只是生命的考验,但不应跪倒在碎石面前自怨自艾。”
在我校第四届“勷勤论坛”研究生学术节讲座上,李沛霖通过回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同学分享人生感悟。这位土生土长的澳门人,从事教育逾40年,一直致力于改善澳门教育、办学,更是在为促成华师到澳门办学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无论是在台上还是台下,李沛霖谈吐儒雅,偶尔用粤语开玩笑,有着师者的善教、长者的亲和。
成长经历:求学不易 那便去改变它
1966年,李沛霖高中毕业,当时澳葡政府倾向于葡萄牙贵族教育,民间教学落后,甚至连一间大学都没有,这使一心想入读大学继续进修的的李沛霖只能到外求学。然而,当时香港学位紧张只招收本地学生,家境贫苦无力支持他出国,中学母校濠江中学属亲共学校,国共之间的问题也令他无法前往台湾。此时,李沛霖找到了仍有希望的一条路:去大陆求学。
天有不测之风云,唯一可走的路却恰逢“文化大革命”,国内高等院校停止招生。幸亏,母校濠江中学专门创设了大学预科班,“我想着在这一年里丰富知识,争取能在来年考上大学。”李沛霖说,当时求学不易,但心里一直没放弃。
然而,内地在1976年停止了招生。大势如此,单凭个人也无力改变,加之作为家中老大,肩负着缓解家庭经济负担的责任,当时年仅19岁的李沛霖开始了工作。求学之路多舛,“但自怨自艾也没用,倒不如为生活为继续学习想想办法。”当李沛霖准备从《澳门日报》和澳门中国旅行社这两份工作中做出选择时,濠江中学的老校长向他抛出了橄榄枝,要求他留校任教。
“我在毫无准备之下当了老师,一当就44年。”自此,李沛霖开始踏上教育之路。自身求知求学的不容易,让他一直想为改善澳门教育做点什么。
促成华师到澳门办学:人生地不熟但从未想过会失败
1981年,澳门本土教育的大环境仍较落后。就高等教育而言,仅有东亚大学,但其招生对象主要面对整个东南亚,学费昂贵。本土澳门人念大学不容易,甚至当时澳门在职教师中四分之三完全没有师范学历。
“办好教育的根本是要有一支优质的教师队伍。”李沛霖等澳门教育界的人士一直为寻求改善澳门教育的出路而奔走。而上世纪八十年代,正值中国大陆沿海地区掀起改革开放的浪潮,这吸引了李沛霖的目光,引进内地高校到澳门辅助办学的想法由此产生。
1984年3月7日 ,被李沛霖称为这辈子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和当时的中华教育会老校长两人第一次来到了广州,来到了华南师大。
手里仅拿着新华社澳门分社(澳门中联办前身)的推荐信作为线索,他们刚踏足广州便直接赶往华南师大教务处,开门见山提出请求:希望华师能协助澳门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
令李沛霖感动的是,在当时澳门尚未回归,从未有内地大学到境外辅助办学经验,许多政策尚未确定之时,华南师大爽快地接受了合作意见。“当时华师函授部负责人赵育生教授听了我们的想法后当即表示肯定,并马上开展工作”,李沛霖说,很感激和佩服华师的胆色和创新意识。“赵教授大可不管这件事,把它丢在一边,或者把我们指去其他学校的。”
经历了一年的各方奔跑,包括说服葡萄牙政府承认内地辅助办学学历证书,与广东省高教厅以及华师的沟通合作工作。终于,1985年,由华南师范大学主办、澳门教育司和澳门中华教育会协办的教育专业函授专科班在澳门成立。同年,由华南师范大学主办、澳门业余进修中心协办的中文专业函授本科班也开学了。李沛霖也开始了边工作、边上课的进修阶段,并顺利获得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学士学位。
合作办学:“函授”不被理解?
第一届课程开班时,李沛霖保守预计学员总数有20人,结果却达到了150多人。至今,李沛霖引进华师到澳门辅助办学已经25年,先后开设了8个专业,从颁发专科、本科学位到今天可以授予研究生文凭。原来,当初文凭证书上的两个字也引发出小故事。
在职培训毕业在证书颁发上,内地大学统一称为“函授”,澳门社会却一般认为“函授”二字显得证书不正规,甚至有“是不是只在书信上来往培训”的质疑声。对证书的不同认识影响到华师在澳门办学的社会认可度,李沛霖也意识到了问题严重,便对葡萄牙政府、澳门各中小学校长以及民众进行解释工作。“华师方面得知这件事情后,为了适应当地办学的特点,开创性地将证书上‘函授’二字换为‘课外课程’,最终消除异见。”
李沛霖说,“华师作为首个在澳门开设办学点的内地大学,是开拓者,创立了‘澳门政府行政管理,内地大学负责教学’的模式”。如今,内地其他大学陆续进入澳门办学并沿用这一模式。“澳门能顺利回归,其中人才培养和储备是不容忽视的基础,华南师范大学一直以来进行的辅助办学,应该在澳门教育史记一功。”
访谈:华师率先在澳门开设办学点应在澳门教育史记一笔
华南师大报:如今澳门经济腾飞,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华南师大辅助澳门办学点的角色和作用是怎样的?
李沛霖:华师在澳门在职培训上的角色作用一直都没有减弱。例如,现在澳门政府规定,非师范专业出身从事教师行业的在职教师必须回归师范学习,华师便是他们接受专业师范教育的基地。同时,华师的办学点也日益丰富,在不同专业、不同学历程度上开发课程。
作为内地大学中首先在澳门开设办学点的开拓者和创新者,华师开好了头,令其他大学相继到来,使澳门的教育蓬勃发展。这对整个澳门的人才培养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应在澳门教育史记一笔。
华南师大报:您从事澳门、内地教育交流工作多年,您认为澳门和内地的教育有哪些区别?
李沛霖:总的来说不会有太大的区别。但由于社会制度、教育方式的不同,两者各有优缺点。澳门是资本主义社会,接触西方文化相对多,教育中西交汇。比如,活动教育法是一种好的教育方式,但也有不利之处:学生的创意强了,基本功却弱了。所以,澳门这套偏西方的教育方式虽然比较开放自主,但基础却打得不够稳,对学生的要求也宽松,对学生成长的引导性相对弱。因此,关键是要在交流中取长补短。
华南师大报:作为有44年教龄的老教师,您有哪些经验和感悟与将要从事教育行业的师范生分享?
李沛霖:要成为一名教师,信念和爱心是两个基本要素。当你立志要当一名人民教师,特别是一名人民满意的教师时,绝不能害怕困难,一定要有非常坚定的信念,要求自己做到最好。另外,一个缺乏爱心的人不会成为一名成功的教师。如果对学生没有一种爱护的心理,而纯粹作为一种职业的对象和工具,那是无法做好的。
链接:华师-澳门办学大事记
我校利用自身的师资资源在澳门办学,为澳门培养了各方面的人才,推进澳门教育的蓬勃发展。
1985年3月,由我校主办、澳门教育司和澳门中华教育会协办的教育专业函授专科班在澳门开学;
1985年11月,由我校主办、澳门业余进修中心协办的中文专业函授本科班在澳门开学;
1989年,我校正式开始在澳门试点招收兼读制研究生;
1997年,我校在澳门招收了第一批在职兼读博士研究生;
2000年,我校与澳门业余进修中心合作,在澳门正式设立硕士研究生教学点。
2004年,澳门回归五周年,胡锦涛主席到访子女均为华师学生的澳门家庭,称:“华南师范大学是咱们国内数家名牌师范大学之一,为澳门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至今,华师辅助澳门办学已26年,先后开设8个专业,共招生3451人,已有2587人获得大学本科或专科毕业文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