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祖国共进退 两代海外学子,同一aoyu
——题记
田麦久其人
“我什么都没有多想,没有很兴奋,只是惦记着一件事,怎么跑才看起来更像一个正常人。”田麦久如是说。
7月3日下午,北京奥运火炬接力咸阳站传递活动在陕西咸阳进行,有一名火炬手是位年近七旬、精神矍铄、和蔼可亲的老人。他也是一位培养了无数运动健将,远离了运动场数十年的人。
这位老体育工作者便是田麦久,他是中国第一位留洋体育学博士。
“我还要继续为我们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做一点贡献”
笔者问及田教授在当日传递火炬时的感受,田教授的回答让我们有些惊讶,“当时脑子里似乎一片空白,我什么都没有多想,没有很兴奋,只是惦记着一件事,怎么跑才看起来更像一个正常人。以至于我快跑完时才想起自己还没有招手,就赶紧向大家挥挥手。”
原来1940年出生的田教授,16岁时便是全国少年田径冠军,1979年留学德国,在一次去学院的路上遭遇车祸,从此失去了左腿,再也不能进行他所热爱的中长跑运动。
所以火炬传递时短短的60米的路程,对于一般人或许是轻而易举的事,但对于田教授而言,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但他仍坚持着“漂亮”地跑完这一棒,而这种坚忍拼搏的精神贯穿着他整个人生,也是他们那一代人对体育精神“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最好诠释。
英国的一位中长跑教练曾在《论跑》中这样写道:最优秀的中长跑运动员是当你感觉到呼吸极度困难、心脏仿佛爆裂,你仍然告诉自己还能继续下去……
田教授告诉我们,这是他在10多岁时读到的一本书,这段话一直深深地烙印在他心里。为了成为一个优秀的中长跑教练,培养更多的人,1979年,田教授来到了当时的体育强国——德国,并在德国科隆体育学院进修。
德国留学的那段经历,对田教授影响巨大,不但给了他宝贵的学习先进体育理念的机会,也让他在一次车祸中永远地失去了左腿。
车祸虽然让田教授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在运动场上亲身示范指导学生的教学,但他却以另一种方式在实现着自己的体育梦想。他提出并建立项群训练理论及耐力性项目训练的翼项系数理论,几十年来积极完善着我国体育科学的理论研究,积极推动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我这一辈子是和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了的,但我没想到我还能成为奥运火炬手,肩负起传递奥林匹克精神的使命,这让我激动不已!我虽然已年近古稀,但精神还很好,我还要继续为我们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做一点贡献!”当得知被推举为火炬手时,田麦久教授深情地说。
除了作为火炬手传递圣火和奥运精神外,田教授还针对奥运进行相关的课题研究,为迎接奥运这一盛事尽着自己的最大努力。
在田教授的办公室里,有一幅字,写着“达观”两个字,田教授告诉笔者,他很喜欢那两个字,每次整理办公室,他都会把这幅字留下。
而田麦久只是上一代留学海外的中国学子中的一员。他们热爱自己的祖国,在国外努力学习,而又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回到祖国,尽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他们见证了祖国的磨难和成长,这次的北京奥运盛会更是时时刻刻牵动着他们的心。
北京奥运即将开幕,当笔者问及田麦久对此次奥运的期待时,“精彩——竞技的精彩!”他这样说。 [FS:PAGE]
“我们成千上万为祖国呐喊的留学生都是火炬手!”奥运火炬手李洹如是说。
李洹,留法学子。由北京奥组委推荐,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境内传递西安段的火炬手。
传递火炬当日,李洹在迎接火炬时单膝跪地,深情地亲吻火炬。这一幕给所有关注火炬传递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跑的过程中,李洹一直将左手放在心口,满怀着荣耀、自信和激情。“一路上,我是用心去感受这段最精彩的里程。
上一篇:留学澳洲 在澳洲生活中如何叫救护车
下一篇:一位计算机博士留学美国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