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大进行了以:“中美当代艺术文化的创新发展”一场跨文化的学术对话
[责任编辑]: 郑茂 |
2011年12月7日下午的闵行校区新图书馆C220报告厅,进行了一场跨文化的学术对话。主讲人为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戏剧、电影与电视学院学术事务副院长艾蒂·维拉瑞尔教授,与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上海千人计划特聘专家、美国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颜海平,两位中美学者演讲的主题为:“中美当代艺术文化的创新发展”。这是艾蒂·维拉瑞尔教授应颜海平教授之邀,继在媒体与设计学院的两次讲演后在全校范围内的公开演讲,也是媒体文化与社会发展高级研究院、媒体与设计学院与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交流协会合作举办的2011年下半年度ICA国际大师系列演讲之一。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张文军出席会议并致辞,对艾蒂·维拉瑞尔教授的来访表示了诚挚的欢迎。
张文军副校长致辞 在这场卓有创新的跨文化对话中,艾蒂·维拉瑞尔教授与颜海平教授分别追溯了中美在当代艺术文学领域重要的跨文化创新,尤其是近二十年来美国与中国及亚太地区人文地理和文化版图的迁徙和转型。
颜海平教授(左)与艾蒂·维拉瑞尔教授对话 艾蒂·维拉瑞尔教授用丰富的例证表明了自己的文化观点,诸如美国历史上的犹太裔人群与非洲裔人群通过音乐歌舞表演、电视剧等艺术与娱乐样式进行本土语言及文化的美国式传播,并提出了“向世界介绍与传播本土文化”的观点及其文化实践意义。维拉瑞尔教授讲述了当代美国几位著名剧作家及其代表作:非裔剧作家奥古斯特·威尔逊及其剧作《篱笆》,古巴裔剧作家尼洛·科鲁斯及其剧作《安娜在热带》,波罗黎各裔剧作家何塞·利维拉及其剧作《雷曼·瓦伦西亚的房屋》。最后,作为资深学者,同时是全美知名、作品上演率极高的剧作家,维拉瑞尔教授讨论了她本人的成名作《我和祖母玛塔的旅行》,探讨不同族裔的移民家庭在不同历史时期美国社会中的文化境遇及其跨地域的生活体验,并总结说,离开本土族裔及文化传统去适应并融入一种新的文化并进行艺术创作,对母语为非英语的这些剧作家、小说家们来说尽管在心理上是一个异常艰难且长时期的融合过程,然而“本土无处不在”,不同文化之间的彼此理解、交流融合所产生的能动性,在经济全球化的语境中,极富启示性意义。 颜海平教授在讲演中简要回顾了现代中国文化版图的建构过程,特别是国人在海内外跨文化创新的发展谱系,探讨了跨区域迁移和跨文化创新如何不仅是中国现代历史的构成部分,而且是中国现代艺术与文学文化史的重要特征;正是这种基于实践、想象及人类智慧的跨区域滋养,塑造出一个变革中的“新的中国”的可能性。颜海平教授继而通过丰富的例证,从跨文化审美的角度注意到当代中国文化版图中几种美学表征:一是电影领域的普通话与方言的语言融合;二是话剧领域东西方之间的跨文化改编;三是中国经典作品跨类型的艺术再生产,并以汤显祖的经典作品《牡丹亭》为例,讲述了《牡丹亭》的青春版昆曲、赣剧、话剧、现代舞、芭蕾、音乐剧等在世界范围的艺术演出。颜海平教授最后以一系列引人深思的问题作为总结:在世界文化地缘剧变的时刻,如何表达中国化的视角并引发跨文化的认同?这种跨文化意识如何成为创造性的能量载体?在跨区域大规模人群流动以及相应的文化交融动态中,如何把握中华艺术的审美精华以更新和延伸其中的价值?本次对话论及的艺术作品及其创新,都是我们籍以开展跨文化对话的契机。 整场讲座历时两个小时,会场座无虚席,在对话讲演后,在场的同学、老师和艾蒂·维拉瑞尔教授、颜海平教授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互动,围绕中国文化“走出去”后在美国和世界领域的接受效果、语言与族裔身份、文化内涵理解和国际传播的关系,以及英语与中国高等教育中跨文化学习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
上一篇:“纪念钱学森百年诞辰...,弘扬创新精神”主题书展举行
下一篇:上海市科委主持召开了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工作推进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