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美留学尊重孩子 给他选择的权利
2011年的结束,2013年的开始,新一轮的出国留学热潮已经大张旗鼓的登场了。如今,90后甚至是00后的孩子有了更多出国留学的机会,可出生在“蜜罐”的一代,又有多少家长能放心“宝贝疙瘩”一人在外呢?于是,纠结。该不该送孩子出国?如何培养孩子具备留学的能力,想必是很多家长心中的疑问。
案例:儿子的转变 让我震惊
谈起儿子,小明(化名)的妈妈都会露出欣慰的笑容——被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机械工程技术专业录取,成为一个独立、自信、有责任感的快乐男生。可谁又能想到,曾经的他,高中时每天还由妈妈给穿衣服、整理书包、准备洗漱用品,接送上下学,写作业都要人陪着;同学眼里,他性格内向,只会学习基本上没朋友;留学顾问眼里,担心他一个人在国外出危险。
“说实话,儿子的转变,我也为之震惊。”小明的妈妈说:“这一年来,儿子过得很好,我的心才踏实下来。其实,直到决定送孩子出国留学,我才真正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可能是太溺爱了,从生活到学习都是无微不至的照顾,让他没有了自己的成长空间,虽然在办理留学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曲折和困难,但我庆幸自己及时意识到了这一点,把他该经历的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还给他,让他真正成长,有了自己的生活。”
或许正是因为这对母子的改变,如今,小明已经在辛辛那提大学顺利就读自己喜欢的专业,偶尔在人人网上分享在美国的点点滴滴的生活记录,从一张张照片的笑容和那些只言片语中可以看出,一年的美国生活让他变得自信了,开朗了,最重要的是有了自己的奋斗目标。
妈妈包办 顾问劝他别去
“与同龄人相比,小明显得沉默寡言,也不太愿意表达自己,安静地坐在那里,一直是他妈妈在介绍他的情况。”新通国际美国部留学顾问孙老师,在介绍对小明的第一印象时说道:“毕业于哪所学校,成绩怎么样,想学什么专业,平时的爱好。一直在与我沟通确定信息的不是学生本人而是他的母亲,这样非常不利于我了解学生的情况和确定他是否有能力去留学。”几次下来,孙老师给小明的妈妈打了个电话,孙老师说,我希望学生的母亲明确出国留学的是孩子本人,在国外,没有人会为他安排好一切,国外的衣食住行都要由孩子一个人承担,如果国内的这些情况他都不能自己处理好,我们建议他不要出去了。
单独约谈 他反感被照顾
三天后,孙老师第一次单独见到了小明。“很不情愿,我问他自己想不想留学,他说他想不想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妈已经决定了。”小明学习成绩特别优异,高考成绩对他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他说他已经被他妈照顾的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了,结果还没学好。在骨子里他很反感被照顾得连穿衣吃饭写作业都没了自己的权利,可不这样又特别怕他妈妈唠叨。
尊重孩子 给他选择的权利
找到症结,孙老师把精力放在了小明妈妈身上,并达成尊重孩子意愿,让他自己办理留学申请来考量小明能力的协议。孙老师介绍说:“首先是出国留学的目的,这是决定孩子要不要出国最基本的条件。通过几次深入地沟通,正是因为小明希望自己改变命运,要证明自己的这份信念才是他后来努力配合的原因。”
在学习方面,小明教育背景好,在校平均分都是他的优势;反而是在生活上,长期的封闭式照顾让他性格内向,不爱表达,口语基础比较差。除了查找院校资料、准备语言成绩以外,在接下来的申请中,许多与人打交道的工作都要求由小明自己来完成。在文书中,小明和孙老师一起研究,推翻了原来妈妈为他选择的商科专业,而是从小明爱好着手,突出了他动手能力强,喜欢并向往机械相关专业的特点。最终,小明获得了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机械工程专业offer。撰文 马云静
如何为留学的孩子做准备
对于出国留学,留学专家建议家长提前做好两方面的准备,主要包括心理和经济方面。不建议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家长为了攀比或面子盲目将孩子送出国。
首先,留学是家庭的共同意愿,家长和孩子应当达成一致,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坚持,才愿意为留学付出努力;
其次,要对孩子有客观准确的定位。除了成绩,也要看孩子是否具备相当的成熟度和责任感。孩子的自理能力、处理问题能力、沟通能力、主观能动性,都是在留学前家长应当关注的;
再次,要有明确的留学目标。是想要拿到更高的学历,还是要丰富人生阅历、开阔眼界?这些在出国留学之前就应该明确,避免出现期望落差;
最后,家长和孩子都要对未来的困难有所准备,包括资金、环境、学习压力、生活问题、心理问题等预期困难,家长应提早进行心理疏导。一旦孩子在国外遇到困难,家长要与孩子沟通,也要鼓励孩子勇敢面对并独立解决。同时,建议家长和孩子建立一条信息沟通渠道,定期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和交友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