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女士是广州某高校外语系教师,去年向学校申请作为访问学者,于今年1月至7月赴英国南部考文垂大学作学术交流。十年前曾在英国读研究生的她此番回访,除自己的工作外,最重要的目的,是想让一同赴英的14岁儿子乐乐全方位地体验真正的英式教育和英伦文化,开拓视野。
杨女士是广州某高校外语系教师,去年向学校申请作为访问学者,于今年1月至7月赴英国南部考文垂大学作学术交流。十年前曾在英国读研究生的她此番回访,除自己的工作外,最重要的目的,是想让一同赴英的14岁儿子乐乐全方位地体验真正的英式教育和英伦文化,开拓视野。在本地政府和教会朋友的帮助下,乐乐顺利就读位于英格兰华威郡的肯尼尔沃斯中学(Kenilworth School &Sports College),插班读八年级(相当于国内的初二)。这是一所几乎全是本地白人的中学,学生家长多为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中产阶级。
锯木头、读小说、跑采访、质疑权威,孩子每天很开心
学校八年级的课有十几门,按照大科目划分,有英语课(即国内的语文),技术课(即手工劳技课),科学课(即物理、化学、地理综合课),数学课,宗教课(类似政治课),历史课,文艺课(包括绘画、建筑等)以及体育课等。每门课一周两次,学生每天早上8:30到助教处报到,然后开始上课,上午三节,下午两节,每节课1小时,下午3:30就放学了。
杨女士说,儿子每天上学都很开心,说英语课老师很少讲话,而是发有趣的故事书给大家看,同学们则在下面自由讨论分享。一次技术课上,老师居然搬了一堆原木到教室来,教大家制作木质相框。孩子们便开始动手锯木头,又磨又切又钻,还自己给木头上色,好不热闹,最后每人都做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相框。“那天他得意极了,一回来便骄傲地把作品展示给我看,眉飞色舞地向我讲述整个过程,”杨女士愉快地回忆道,“以前他很少主动汇报学校情况,因为觉得每天都一样,没什么好讲的,没想到他其实很愿意和我们分享他觉得自豪和快乐的事情。”那个亲手制作的粗糙相框后来被乐乐执意带回国小心珍藏。
学校还经常鼓励学生走出课堂,通过调查研究寻求答案,并给出分析和总结。如在人文地理课上,老师会让孩子们自己设计问题做成调查问卷,到附近的超市自由采访来购物的市民,询问他们采取何种方式出行,总结归纳一番后互相分享。
勇于质疑权威,热心公务,是英国中学教育给作为家长的杨女士的又一个深刻印象。当时正逢政府新出台政策,要在学校附近建一条高速公路,遭到很多市民的反对。学校老师竟让这群只有十来岁的孩子参与公民讨论,根据周围民众的意见,上网查找资料,从利弊两方面进行辩证分析,最后交上自己的意见报告。且不说英国人从小培养孩子的公民意识和质疑权利的可贵,光是教育题材的灵活性和实用性,都足以令人叹服。
当中国的孩子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因循旧例听课背书考试补习,被动接受知识,甚至从学龄前就开始担负升学和竞争的压力时,在大洋的彼岸,他们的同龄人,每天却可能在做手工、踢足球、读小说、修篱笆。
在一些越来越注重人格情操教育和素质培养,主张遵循孩子天性的中国父母心中,是否让孩子接受一段时期的洋教育似乎也成为一个值得慎重考虑的问题。国外看似轻松散漫的教育方式能让孩子学到东西吗?荒废一段时间国内的学业是否值得?身为家长又该怎样帮助孩子平衡和适应?本期让我们一同走进有过洋学校插班生经历的家庭,看看会有哪些不一样的收获。
成绩绝非唯一标准,受欢迎让孩子自信快乐
插班第一天,乐乐便拿出随身带的薄荷糖与同学分享,并告诉他们糖盒上的汉字是什么意思。从没亲眼见过中国人,也没见过中国字的英国孩子们开心地拥上来,一人抢一颗糖在手上,很珍惜地含在嘴里。于是乐乐一下子拉近了和大家的距离,赢得了第一份好感。
乐乐借助电子词典和大家交流,交到很多好朋友。他们请他去家里开生日派对,邀他一起看电影、玩板球,还常通过网上电话聊天侃球赛,开心极了。文艺课上,老师让学生们打印自己熟悉的建筑物图片,并撰写文字说明向大家介绍。乐乐挑选了广州塔、广州骑楼以及现代住宅小区的图片和大家分享。孩子们惊讶得张大了嘴,没想到遥远的中国有这么漂亮有趣的建筑,这样密集的楼房里居然可以住人!乐乐一一向他们解释,同学们崇拜地听得津津有味。
临回国时,同学们对他依依不舍,天真地问他什么时候回来一起玩,老师们也说“一定会想念他的”。杨女士的英国朋友听说后也很感慨,“在一个全是白种人的陌生环境,一个中国小孩子竟然能如此适应,且如此受欢迎,真是了不起。”连杨女士自己都对儿子刮目相看,“我们做家长的要相信孩子,给孩子展示锻炼的空间,给他自己做决定的权利。”
家长不可急功近利,管好自己再管孩子
国外良好的教育体系让不少家长心动不已,杨女士也想给选择这条路的爸爸妈妈们提个醒,作为父母,切不可带着太过功利的心态逼孩子快速收获。她谈起自己的例子,说刚去英国时有些急躁,只想着尽快让儿子有所提高,所以要求他回到家也要讲英文。结果那段时间经常和儿子发生冲突。“后来我想通了,不必强求。只要他愿意去上学,能够融入当地生活,过得开心,长见识,我就满足了。”果然,乐乐的状况越来越好,人也自信开朗了不少。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小插班生都那么适应和愉快。同为访问学者的某大学体育系教师高先生家就不太顺利。去年携太太和六岁的女儿珊珊(化名)到英国访学一年,高先生把珊珊送入当地小学插班读书。由于夫妻俩英语不太好,而且性格内向,从不主动出门和周围联系交朋友,也不参加任何社交活动,导致珊珊每天回家都偷偷躲进厕所哭,久而久之变得自闭狭隘,不愿上学也不愿与人交流。
所以,想要带孩子出国插班的家长,首先应正确估计自己和孩子的能力和性格,考虑是否合适。去到国外,应尽量多与当地人沟通,多参加活动结交朋友,传递正面力量给孩子,帮助孩子尽快适应新环境。
留学114为您提供更多出国留学,国内留学预科更多信息www.liuxue1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