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的时间临近了,各大报刊或网站都被高考信息充斥着,前几日,看到英国路透社的一篇关于中国高考的新闻,新闻以"中国可怕的高考,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考试"为题,系统的介绍了中国的高考情况。不了解中国国情的老外,形容中国的高考是一场"持久战",这场战役从备考、准试、估分、查分、志愿、等通知,一直持续到拿到录取通知书,即然是战役就有输蠃,最后持久战在高度的焦虑和紧张之后,以一些人的"胜利"和一些人的"失败",一些人的"快乐"和一些人的"忧愁"告终。
"地震灾区的考生"也成了国外新闻炒作的对象,一篇题为"地震没有阻吓住中国学生进入大学的愿望"的文章中写道;"他们的书本被埋在了废墟里,但成千的灾区学生在一如既往的准备着中国的高等院校入学考试。"这段新闻所映射出来的我想不只是中国学生不屈不挠的精神可佳吧,应该还有高考高于一切意思吧……
一位来自美国的留学生看到中国的高考后,表示很同情亚洲的学生。他说"中国学生虽然都很擅长数学,比美国学生强,这一点美国学生都很羡慕。但中国学生一天学习12个小时,每天在放学后还要花好几个小时做作业,实在是太辛苦了,除了书包与作业,没有自己的时间,所以很辛苦。另外美国也有类于于高考的SAT,但不会像中国这样只以一次考试成绩为准,在美国是要综合平时成绩的,所以如果一次考试发挥不好就全局覆没,对个别考生不公平……"
面对来自国际的种种质疑的声音,我们不禁自问,中国的高考真的猛于虎了吗?
高考关键词一:紧张
中国的高考入学比例要远远低于日本、韩国等其它国家。在中国有2500万大学生,是十年前的5倍。以历史悠久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为例,虽然中国的学生数量在逐年攀升,但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这样的学校却没有增加。对于挣扎在高考独木桥上,徘徊在重点高校围墙外的学生,各大高校是否对"学生入学紧张"有所解决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国际项目办公室的老师接受采访时说,"中国很多家长和学生都以进入重点大学为目标,而学校为了提高声誉,每年的高考线都在提升,所以高考的压力一年高于一年,对于这种一学难求的紧张局面,开设国际本科是目前教育市场来看最好的途径,不仅可以有效的缓解高考压力,而且更开辟了一条本土之外的学习就业方向。"
高考关键词二:残酷
目前,已经在澳洲格里菲斯大学读研究生的梅说,当年她的高考本以高出一本二十分,只因志愿填报出现问题,结果她就要选择与第一志愿相差很多的另一所学校,这种事情发生在考生身上,远比高考失利更残酷,结果梅索性也放弃了第二志愿,读了一个国际本科2+2转学分项目,现在的梅在国外已经开始了她的研究生学习,她说如果当年如愿以偿的去了她的第一志愿,可能就没有今天这个独立、见多识广的她了。
高考的紧张与残酷是与中国的国情和特定的社会背景环境相关联的,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高烤"的热度会由更多的类似于国际本科这样的途径来帮助降温。
留学114为您提供更多出国留学,国内留学预科更多信息www.liuxue1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