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之一:80后
“生活很‘80’,想法却‘70’”
作为80后的代表,洪安的身上并没有韩寒的不羁,也没有郭敬明的精明,脸上一直挂着孩子般的微笑,而他的思维却略显成熟,表示自己需要生活的历练,而不是文字的游戏:“我的生活状态是‘80后’,同龄人怎么生活,我也一样,但我想法更接近于‘70后’,如果说2004年我所创作的第一本诗集《未成年》,表现的是一种丰富的想象以及成长的自我反思,那么我所创作的双语诗集《文字的愿望》,收录了86首诗作,表现的则是自己在留学经历中所感受到的中西方的矛盾与文化冲击,适应中的情感、经历、成长、生活。”
标签之二:留美
“我既喜欢诗歌,又喜欢语言”
洪安用两年的时间取得了美国莱斯大学硕士学位,在此期间还创作出重庆首部双语诗集《文字的愿望》,为自己的留学生活画上完美的休止符。然而谈及如何想到以“双语”创作新诗歌时,他给出的答案则很率性:“因为我既喜欢诗歌,又喜欢语言。”随后他还介绍了自己“双语新诗”的创作之路:“在美国读书的时候,由于两种语言在我的脑里一直碰撞,所以我开始用中、英文两种语言来创作诗,我还特别选修了一年的诗歌创作,与教授、同学们进行交流,并在课堂和诗歌会上朗读自己的诗歌。”
标签之三:重庆
“希望尝试用重庆话来创作诗歌”
会中、英双语创作诗集的洪安,会不会忘记怎么说重庆话了?他忙解释到最爱的还是自己的家乡:“重庆是我喜欢上诗歌创作的摇篮,我就是在初中读书的时候,开始写小说,慢慢地发现写小说不能够满足自己,于是又迷上更有高度、更为精炼的诗歌。”洪安随手翻开自己的新作《文字的愿望》,指指《回家》、《小家之死》这两首诗,并介绍道:“这两首诗都是我为家乡重庆专门写的,《回家》讲诉的是我对家乡的思念,以及记忆中重庆如同现代派山水画的景象。而《小家之死》则是以重庆话作为抒发情感的方式,独具本土特色,我也希望以后能更多地尝试用重庆话来创作诗歌。”
此外,3月25日11点,洪安将到解放碑精典书店举行《文字的愿望》首发式及现场签名售书,27日下午,洪安还将在重庆师范大学举行“80后重庆籍诗人的欧美留学之路和诗意之旅”主题演讲暨新书签售活动。(夏洪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