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有机会飞抵马来西亚吉隆坡,对刚到双威大学学习不久的宁夏籍学生进行了采访,近距离地感受了他们在国外的学习、生活。
1、选择出国:尝试国外的教育方法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今年6月,银川的范先生尊重儿子范景科的决定:去马来西亚留学。
学习成绩不错、内心怀着考名牌大学愿望的范景科,面对国内竞争激烈的教育环境,决定出国读大学,这是他“三思而后行”的选择。
在范景科这个选择的背后,有着许多的话闷在肚子里。比如,整天单调地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带着满腹的情绪去做成沓成沓的习题……记者采访中,范景科道出他这些想法之后,竟引起其他许多学生的共鸣。
在对部分留学学生家长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学习这个问题上,孩子本来就身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竞争环境之中,更多家长坦言他们由于忙于工作而只担当着监督的角色。这种监督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孩子,使得孩子们并不能感觉到学习的乐趣。加之“孩子长大了,‘翅膀’也硬了,脾气也变大了,情绪也大了”,本来充满快乐的学习生活,却在孩子与家长频频发生的“口角之战”中完成。
“主要还是想在英语语言环境中,尝试国外的教育方法。”范景科说,“并且希望能够在这个环境中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这一想法,是家长和孩子的共鸣点。
记者从宁夏舒佳传媒获悉,近几年,像范景科一样,宁夏一批优秀学生开始“北雁东南飞”,纷纷到国外求学。但离乡背井,孩子们能否“立竿见影”地独立生活?
2、最大难关:语言障碍
“我从宁夏来,和我交流,你完全不用担心交谈的问题了。”这是记者在采访中鼓励学生说话时的一个温馨提示。
在此前,接受采访的胖乎乎、戴着眼镜的诸文川,怯生生地难以开口,他是宁夏今年到双威大学学习的学生中年龄最小的一个。诸文川英语基础不是很好,到双威大学也仅仅一两个月,在和记者交谈中,他因对两种语言的选择而往往陷于停顿。
语言障碍,是所有中国学生刚到这所学校的最大难关,即使是今年秋季刚刚高中毕业的卢姿谕。她在国内本身就有不错的英语基础,可置身于英语环境中她同样陷入困境,听到其他人说英语“反而一下子蒙了”,就连简单的购物、进餐等场合,她都感到像“过关”一般。于是,小留学生们只好从早到晚,满脑子都装着英语单词,无时不在消化英语,以免自己被困于交流“黑洞”而寸步难行。
除了语言交流障碍,还有饮食、气候等许多的“不习惯”。这些“不习惯”,都变成中国留学生眼里的难关,他们不得不将其当做作业,力争去克服、去适应,并在克服和适应中,在学习和社交中提高自己。
“如何在母语环境中很好地掌握外语?”记者问道。
主要以英语教学的双威大学,其立场是“语言不是学习和社交的障碍”,加拿大国际预科董事理事、双威国际高中部校长Terry Boucher先生,在回答记者上述问题时,借机想告诉中国内地学生:要想在汉语环境中学好英语,必须得像学习中文一样,要从阅读、观看大量英文的日常资讯中下功夫,而且要善于利用英语词汇,不要放过如面谈、短信和邮件等任何形式的交流。
3、最大收获:学会独立生活,学习中主动参与
“我做好了从零开始的打算。”刚满16岁的诸文川说。
诸文川在家时,和许多同龄孩子一样过着安逸的“小皇帝”生活。现在突然一个人生活在国外,小到买牙膏、洗衣服,大到负责管理好自己的时间,甚至每周每月的开支……所有可能发生的事,随时都会向年少的诸文川以及和他一样的留学生猛然[FS:PAGE]袭来。
好在学校管理将学生们日常生活遇到的问题,以游戏的方式让他们掌握,使其充满趣味。
范景科到双威大学相对于其他孩子时间稍长,他说,学校给他们布置的作业难度不小,但只要参与,一般都能完成。例如,老师给需要突破语言难关的学生布置的作业是排练一出话剧。类似这种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的作业,老师并不催着学生交作业,也不重视学生排练的结果,而是更看重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并使学生有一个兴致勃勃的体验过程。
“更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参与性——这可能是我在双威大学学习中并不成熟的体验,所以希望国内的老师,也能在这方面有更大的突破。”范景科说,“因为对于学生来说,饶有兴趣的学习过程,要比分数和填写成沓成沓的作业更有实际意义。”
记者前往双威大学采访宁夏籍的学生时路过走廊、餐厅和自习室,一时竟分不出哪是餐厅、哪是自习室,因为随处都是学生学习的场景。“尤其是中国学生,学习特别勤奋。”双威大学国际部学生办公室执行主管杨艾玲说,“这些学生在平常学习中都很能吃苦,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