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色启蒙法造就“小神童”
1978年,在茂南区教育部门工作的易子汉与音乐教师陈肖娟喜结连理,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家庭。第二年,他们的儿子易文出生了。虎头虎脑的胖小子给这个家庭增添了许多欢乐,一家三口的生活其乐融融。
几乎从儿子出生那天起,母亲陈肖娟就用她自创的“声色启蒙法”教育儿子。“声”,是用不同节奏的不同声音刺激孩子的听觉,培养孩子的反应能力;“色”,是让孩子观看各种鲜艳的色彩,培养孩子的意识。每天,陈肖娟无论工作多忙多累,都会挤时间伏在儿子身边轻轻哼唱《小燕子》、《春天来了》、《劳动最光荣》等儿歌,或者播放一些钢琴、电子琴、小提琴等不同音乐作品。渐渐地,陈肖娟发现仅几个月大的儿子对不同的音乐有着不同的反应。如听到舒缓的纯音乐时,儿子总是安静地聆听;听到欢快的儿歌时,小易文却兴奋得手舞足蹈。陈肖娟知道她的“声色启蒙法”奏效了。进而,她和细心的丈夫一起动手,用彩色画笔绘出水果、动物、汽车等图案,制成卡片。每天将卡片上的图案讲给儿子听,教他看,从不间断。半年时间过去了,儿子对这一“手段”却没什么反应。丈夫也对这种教育方法产生了怀疑。但陈肖娟说:“教育要从零岁开始,只有坚持才会成功。”
果然,在小易文十个月大的一天,陈肖娟像往常一样,下班回到家就给儿子读卡片,当她读完“火车”,随手将火车图案的卡片往其他卡片中一放,再让儿子找“火车”时,儿子的小手竟然在众多卡片中准确地找出“火车”。陈肖娟以为只是偶然碰巧,于是她又念“苹果,苹果在哪?”,这次,儿子又在卡片堆中找出了苹果图案。接着,她又连读了几个单词,儿子都能准确找出相应的图案。陈肖娟既惊又喜,顿时,喜悦的泪水顺着脸颊流下。这是她数月以来连续不断坚持下来的结果啊。她与丈夫喜泣相拥,享受这成功的喜悦。
此后,陈肖娟又在卡片上写一些简单的汉字,教儿子辨认。到二岁时,小易文就能辨认300多个汉字,成为居住的小区内出名的“小神童”。
为学习和儿子“闹翻”
1986年,易文进入市二小读书。在小学就读时,聪明好学的易文各科成绩一直名列年级前茅,这让父母很是省心。但易文毕竟还是个几岁的小孩,与同龄孩子一样,非常活泼好玩,尤其喜欢看电视。一次,正上小学四年级的易文吃完晚饭后就坐在电视机前看动画片,一直看了两个多钟头,作业也没有做。陈肖娟说了他几句后才回房间做作业。没想到,第二天,易文还是这样,看着电视而忘记了做作业。这让陈肖娟觉得该批评一下儿子了。于是,她关掉电视,和儿子谈心:“你现在是学生,要以学习为重,那就应该先做好作业,再看电视。而且看电视时间也不能太长,看久了对眼睛不好……”儿子却说:“作业很简单的,我几分钟就可以做好,看完电视再做也不迟。”陈肖娟又和儿子说了一番道理,但平日听话的儿子却还是坚持看完电视再做作业。气急之下,陈肖娟严厉地斥责儿子:“你自己好好思考,妈妈这样做对不对,是不是为你好?”半个多小时后,易文走到母亲身边,低着头细声说:“妈妈,我错了。您别生气。今后我一定先做作业才看电视。”看到儿子认错,陈肖娟心里很宽慰,摸[FS:PAGE]摸儿子的头:“你是我的好儿子!”这是陈肖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和儿子“闹翻”。从这以后,易文学习更加勤奋刻苦,课余时间基本都泡在书店里。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年级一、二名,而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1992年小学毕业时,被直接保送上了市一中。初中毕业时,又被学校保送上市一中高中。
要让儿子多才多艺
陈肖娟是一名音乐教师,擅长歌唱、舞蹈和钢琴、手风琴、电子琴等多种乐器,在学校是出了名的音乐才女。1989年起,她进行“歌舞进入课堂”的音乐创新教学改革,把优美的歌声和舞蹈带进教室,使音乐课不再是枯燥无味的理论课,大受学生的欢迎。许多市内外学校的领导、教师慕名前来观摩她的课例。观摩老师评价陈肖娟上课是“一种美的享受”。教育部门还将她的音乐课例拍摄成录像,在全市推广。
多才多艺的陈肖娟将这种创新教育同样用在儿子身上,培养儿子各种有益身心的广泛的兴趣。她积极鼓励儿子参加各种文娱、体育、美术等活动。在儿子读小学二年级时,她又开始引导儿子练习书法。可练习时,小易文常常弄得身上到处是黑墨水。为此,陈肖娟想出了一个妙主意:教儿子用笔蘸清水在地板上练字。这样等前面写过的字迹干\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