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和“王老”,在我的感觉上,那个“老”字,一在姓之前,一在姓之后,但区别可大。在姓之前的“老”字,如“老王”,“老李”等等,从青年到老年都可叫,没有年龄之分。但,“老字”放在姓之后,如“王老”,“李老”等等,受之者似乎是德高望重的年长人士,如已故的中国大作家巴金人称巴老,沈从文叫沈老,冯友兰为冯老,中国电影事业开拓者夏衍叫夏老等等。
去年病故的香港著名写词人陈蝶衣,人称蝶老,我每次和他通信,都以“蝶老”称呼,他年轻时在上海,也没有人叫过他“蝶老”,这些老啊老的称呼,是他们晚年时才被叫的。
我再想到中国近十多二十年那些出名的作家,如莫言、贾平凹、北岛、王朔等,好像也没有听到有人叫他们莫老、贾老的。但再过二三十年,他们七老八十了,这些什么老什么老的称呼便会出现在他们身上了。
于是,我告诉阿寒,在新加坡,写访问人家的文章,不管年纪多大,通常都是直写名字,很少见到什么老什么老的称呼。你就直写我的名字好了,“王老”的称呼,等我七老八十再叫吧。
他说,人家叫你“王老”,是对你特别的尊重,“老王”是一般的称呼,如老李、老张、老赵等等,只是普通朋友,没有什么特别。在中国。很多德高望重的人物,都是用“老”字来作称谓的后缀语。
我说,那是中国,这里是新加坡,阿寒懂得入乡随俗,“OK”一声,马上把他那篇访问我的文章,删掉所有的“王老”,改以我的名字。两周后文章在刊物上出现,文笔流畅,文内见不到半个“王老”,我连声对他感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