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镀金 两种风景
Charles 美的集团海外资本运营总监
留学经历:1989年赴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留学,后转往纽约大学获信息治理硕士学位
2003年归国
17年前的Charles,还是一位风华正茂的年轻教师,27岁,已经在华南师范大学做了4个年头的老师。教授电子专业的Charles急切地面临着职业提升的压力,攻读硕士成为职业规划的必然之选。当时,受到一股强劲的“留洋风”的袭卷,四周年龄相当的同事纷纷跨出了国门留洋镀金,血气方刚的Charles也按捺不住想奋力拼搏一把,“高校的公费留学名额需要论资排辈,一般都要求学成后继续回来教学,我不想受这些束缚,所以只能选择自费。当时没电脑,每封申请信都要找打字机打出来,为了联系学校,先后发出一百多封信,越洋电话一打就打掉一百多元,而我每月的工资,也只有一百多元而已。”看着Charles为了出国这般折腾,父母想要支持,却因没有经济条件而无能为力,在他们眼里,去美国,是一个多么遥不可及的梦。
好不轻易学校联系好了,艰难拿到签证,从香港亲戚手里借来的几千美元,只够第一年的学费,Charles就这样硬着头皮踏上了美国的土地。第一年的感觉最为艰辛,艰难地克服语言障碍的同时,从以往悠闲的工作状态拼命回复紧张的学习状态也很不轻易,不仅离别了国内受人尊敬的大学老师的身份,还要为了挣生活费去打工,在饭馆端过盘子,在公司做过文员,最后通过帮教授做课题免掉了学费,拿到了奖学金,才完成了学业,留在了华尔街。
“留学那三年,由于根不在美国,总觉得没有足够的安全感,生活缺乏保障,所以行事偏保守。这也是许多留学生无法回避的转变,留学生活让他们的人生规划变得保守起来,造成了许多人才的浪费。”
在纽约华尔街打拼了8年之久的Charles,在一次又一次的留学生聚会中,萌发了归国的愿望,2003年,当他终于回到阔别13年的广州,身为跨国公司高级主管的他再次踏上广州的五山路,他忍不住感慨到物人皆非。
出于对自己工作要求精益求精,2004年Charles又加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治理学院与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合办的CHEMBA项目的学习。这一次,他不再需要离乡背井,只是利用周末的时间学习,既完成了学业也同时兼顾了事业和家庭。“留学和海外工作的经历教会了我做任何事情都要尽量专业,虽然有很多专业知识和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却一直没有系统接受过工商治理的练习,而在美国的商学院全职读MBA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都太高了。回国后,我才发现美国一流商学院在国内举办的EMBA项目完全可以协调我的工作和时间,使我不用中断事业, 并在保证了教育的质量, 积累了校友等人脉的同时,得到职业的提升,节约了许多机会成本。”
比较国外国内进行的两次高等教育投资,Charles总结:“最初出国时,只想着接受更多新知识,拿到学位,当时工作积淀还不深,完全放弃掉也不可惜。后来再选不觉也让我学会在不同价值观里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是在美国十年的工作经历所赋予我的。而从职业素质提升、获得更多发展空间以及本地人脉的积累等角度看来,CHEMBA同样对我大有帮助。”经历了留学风风雨雨的Charles很冷静。
在失去与得到间寻找快感
李军 电视台编导
留学经历:2004年赴英国莱斯特大学攻读大众传媒专业硕士 [FS:PAGE]
2006年1月学成归国。
在朋友眼里,李军是个能量强大又桀骜不驯的人,从1999年大学毕业到2004年出国前,他在几家报社辗转,最后跳到电视台,从平面媒体到电视媒体,每一份工作都做得极其漂亮,但每一个栖息处却又不是他的终点。所以2004年当李军放弃电视台工作去英国留学时,朋友们一点都不觉自得外。反而是两年后,学成归来的李军经历了半年的“海待”,最终又回到了原来工作的电视台,让朋友们大跌眼镜。
“朋友们看到的都是表面现象,出国前的我,并非那么风光,当时,经历了4年的工作,整个人处于一种发展的停滞期,没有新的灵感,业绩上也没什么大的突破。每月就那么几千块的收入,有些高不成低不就的。趁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