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受极昼的影响,瑞典傍晚时分依然阳光灿烂。在首都斯德哥尔摩老城街边的一家咖啡馆外,《环球》杂志记者见到了一位金发碧眼的瑞典母亲。她,就是收养了两个中国女孩的社会工作者——爱娃。
为了给予完整的爱
“收养孩子的主要原因是我和丈夫希望孩子和我们都能够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希望我们有完整和健全的爱。”骑自行车前来会面的爱娃坐下来还来不及喘口气,就坦白地直接切入采访。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她曾经有15年的工作经历,去年开始在斯德哥尔摩地区政府里担任负责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会问题协调员,丈夫是一名工程师。
和大多数收养家庭一样,他们想到要收养孩子的原因是他们无法生育。“得知无法生育的那段时间,生活很灰暗,但我们挺过来了,”爱娃说,他们选择了收养孩子,选择来自中国的孩子,他们现在觉得这是个非常棒的决定。
现在,他们来自云南的大女儿菲利斯6岁多了,来自重庆的妹妹艾米丽4岁,她们在一起很快乐。爱娃回忆说,她和丈夫经过整整16个月的漫长等待才得以到云南接回菲利斯,在菲利斯快3岁的时候,他们又一起到中国接回了艾米丽。
成为一个完整的家
爱娃现在拥有了梦想中的家——瑞典人把有两个孩子的家称为“完美家庭”。从女儿们来到家里后,爱娃每天晚上在她们睡觉前都会读上一段关于中国的故事。故事的最后,爱娃会告诉女儿们,她们就是出生在那个遥远的国家,是新爸爸妈妈坐飞机把她们从中国接到瑞典的。
“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出生背景非常重要,尤其是心灵受过创伤的孤儿,”爱娃认为,孩子在成长中会发现自己和父母的不同之处,例如外表的不同。让孩子渐渐接受被收养的事实,让孩子在成长中理解自己的特殊出生背景,是最能让孩子有安全感和信任感的方式。
“当孩子长到十五六岁,尤其是到了青少年叛逆期,如果事先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他们很可能用极端的方式来反抗收养父母的欺瞒。这对孩子和父母都是极大的再次伤害。”爱娃和其他的瑞典收养父母一样循序渐进地告诉孩子,他们是被收养的,但父母很爱他们。
孩子信任了父母,才会获得安全感,而安全感又是被收养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我们现在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孩子们在幼儿园里也很快乐。瑞典有很多不同出生背景的孩子和大人,没有人会歧视和欺负他们。”
爱娃的亲戚和朋友们都特别喜欢这两个中国女孩。已经稍微懂事的菲利斯为自己的黑发而骄傲,她觉得自己身上的中国特质是非常漂亮和与众不同的。每当看到菲利斯照镜子时开心的样子,爱娃就非常欣慰,因为她正在接受被收养的事实,越来越喜欢自己的黄皮肤。爱娃和丈夫希望,孩子们会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心理准备最为重要
对于收养,爱娃强调得最多的一个词是“感觉”。获得收养批准之前,他们在收养父母培训班上结识了其他的收养申请夫妇,所有夫妇都有着相似的经历,他们有些是无法生育,有些是希望给独生孩子再添个妹妹或弟弟。
“在那里,我们通过交流和学习关于收养孩子的知识,忘记了无法生育的痛苦。我们看到了希望,那是种重生的感觉,”爱娃觉得,心理准备远比物质条件更难具备,通过上收养父母培训班,收养申请夫妇就可以更进一步了解自己究竟是否适合收养孩子,一些觉得无法胜任的申请人会主动撤回收养申请。
“毕竟这是个心理挑战,”爱娃说,如果收养父母自己都没有做好心理准备[FS:PAGE],收养孩子后,家庭生活就会出现波动,还可能会出现遗弃孩子的结果。
爱娃和丈夫一直都是非常坚定的收养申请人,他们在持续7个星期的培训班里了解了中国的国情。来自地区政府的两名社会工作者负责给6对收养申请夫妇介绍收养国的基本情况,讲述一些收养家庭的经历,教授与孩子沟通的不同方式。爱娃说,她和丈夫受益匪浅。尽管收养孩子之前,也帮亲戚和朋友们照顾过孩子,但如此有理论和系统的学习,让他们更有信心把爱给予失去父母的孩子。
渐渐融入新的环境
收养培训班的经历,让爱娃和丈夫在日后生活中如鱼得水。“开始的时候,虽然很多亲戚和朋友都想来探望孩子,但我们拒绝了他们。”爱娃让孩子们在安静的家里适应了到瑞典的最初阶段,当她们和夫妻俩真正成为一个家庭的时候,爱娃才带着孩子们出现在有亲戚和朋友的场合。她说:“小孩子在换了新环境的时候,一下子见到那么多陌生人会感到害怕。但在接受了新父母后,他们就会觉得有了依靠,而父母也能够和孩子有更深的感情。”
爱娃有很多关于孩子未来的畅想,她和丈夫希望孩子将来能够自己到中国和其他国家旅行,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她还给\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