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预科(www.liuxue114.com) 讯: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国家的名字也在世界人民的眼中备受关注,越来越多的国人选择去国外留学,很多人都受到了很大的洗礼,学到了更多的东西,同时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定位,但也有很多人因出国留学受到重创。但是,有钱的结果,也使留学变得越来越象是消费。
很多家长不喜欢中国的教育体制,高考的压制,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呆,反而觉得美国的骄傲与体制具有开放性,更会适合自己的孩子,许多中国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些问题,换换环境、随着成长就自然消失了。这只是自己的一种侥幸心理吧。凭侥幸心理办事,最后的结果并不会跟自己想的一样。不错,孩子的许多问题确实会随着年龄消失。这叫“成长”。但这种成长,是在不断面临真实的生活、不断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的过程中完成的。很多的家长给孩子创造了一个无忧环境,让他不必面临自己的责任,所有的事都由家长操办,越来越多孩子只是成为了享受者,执行着。这样的态度无论在中国还是国外都可能是社会的淘汰者。态度很重要,正确的选择更重要。
在对国外学校不了解的情况下,很多家长心情愿地接受中国家长的腰包的选择的学校,多是质量相当差的学校。这些学校走到这步田地,恰恰说明它们在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缺乏基本的竞争力,本应被淘汰掉。中国家长的腰包,使这些学校得以苟延残喘。但其代价是不断地降低录取标准,接受素质越来越差的学生,教育水平每况愈下。在那里的中国留学生,烧了几年钱,拿了一张形同废纸一样的毕业证书回来,立即从海龟变成海带。其实,大家凭常识想想就应该明白:把教育当消费,如同购买文凭。当文凭可以购买时,文凭还是文凭吗?还管用吗?在改革开放之初,大家对国外的教育情况不了解,有若干人从西太平洋大学等等购买了文凭,回国招摇撞骗。如此把戏早被揭穿。现在家长们花钱就能帮孩子搞定的录取通知书,虽然也大多来自合法的大学,但这种大学是什么质量?教育出来的是什么学生?这点公开的秘密还能指望国内的用人单位一点也不知道吗?
可惜,哪怕是在最讲究市场机制的社会中,教育在本质上也不是消费。或者说,作为消费的教育不是好的教育。在八十年的出国热之初,中国人兜里没钱,但出去留学的大多很成功。为什么?因为当大家没钱的时候,就必须依赖学业上的筛选。那些秀异之士,国外的大学给予全额奖学金,否则连签证都签不出去。拼爹也没用。许多农民的孩子,就是靠自己的学业留学的。如今,美国的许多大学陷入财政困境,指望着中国家长慷慨的学费维持,不断降低录取标准。从表面上看,中国人似乎扬眉吐气了:过去是我们可怜巴巴地等着别人挑选,现在可牛了,是我们挑选别人!是我们来决定把钱花在哪个学校。
对于不想读书的孩子,留在国内家长还有管教的可能;出了国则如断线的风筝,更是难办。因为外面的情况很自由。对肯努力的孩子当然提供了无限的施展天地,对于混日子的孩子也提供了混日子的天堂。自己的决心很重要,不要觉得出国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我的观点不是说留学不好,只是每一个人先端正自己的留学态度,知道自己为什么要留学,留学的目地和意义到底什么,怎样正确的选择,提前制定自己的留学计划,多做些准备,是非常有必要的。留学不适合所有人,因为不是所有人留学的目的都是一样的。有人跟风,有人喜欢从国外回来的处优感,有的则是家长的强烈要求。所以,亲爱的家长和学生们,慎重选择自己的留学之路吧。
扫微信二维码,实时关注最新留学动态,与留学专家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