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arset="utf-8"> >
海外各国对小留学生的监管有所不同。
澳大利亚,小学留学生有自己的寄宿家庭,官方不是家庭监护人自己,而是本地教育局。监护人的主要职责就是:监督寄宿家庭的吃和住,这是包括孩子出现一些感冒或是发烧这些小病;但是要是孩子出现比较严重的病是需要住院的时候,需要和移民局、警察局说明白,官方监护人只能是教育局来做,他们要负责签字、交涉,会负全责。因此小留学生一旦出现什么情况,就需要联系教育局的监护人员,是有官方的监护人和孩子的父母取得联系并告知有关情况。
在堪培拉。未成年的留学生是不能去澳大利亚的城市游玩的,教育据需要知道孩子每时每刻在哪里,确保随时可以联系得上。19年来,澳大利亚堪培拉是唯一一个从来没有中国学生出现领事问题的城市。
然而,大多数国家并没有对小留学生有如此细密的管理体制,寄宿家庭的家长往往是孩子在海外的监护人。
美国愿意接待外国留学生的家庭大多是很有爱心的,有的是纯粹喜欢做好事,有的是因为喜欢东方文化,有的是因为领养中国孩子,希望小留学生能帮助领养家庭多了解中国文化。但是也有不尽如人意的。特别是在一些保守的农业地区,那里的美国家庭教育程度低,对其他国家和文化缺乏了解,这样的寄宿家庭往往有一种莫名的优越感,固执己见,常会试图把自认为是好的东西(文化、宗教、价值观等等)强加于他人,而对别人的文化和价值观持批评的态度和偏见。
更差的寄宿家庭是,家庭成员性格怪异、冷漠,对小留学生语言冷暴力;生活上照顾不周,摊派过多的家务劳动;更有甚者是侵占留学生的钱财。
多半与寄宿家庭有过不愉快
大部分出国读高中的小留学生,都是从11年级开始读起。而在高中体系中,11年级是较难的一年,也是充满竞争的一年。初到异国,文化差异、环境不同、听课困难等因素,都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此时,作为落脚地的寄宿家庭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但对这一点,中国家长基本上没有选择主动权,多数情况下也无法亲自了解。指望碰到有爱心的寄宿家庭,从而让孩子在国外的生活顺风顺水,基本上是件碰运气的事。
当然,寄宿家庭是否具有持久、不变的爱心,对小留学生的异国生活影响是巨大的。这些孩子远离父母,比如没有中餐,没有适当的关心,孩子会感到连饮食这项最基本的要求都难以得到满足。所以小留学生的父母如果有可能,帮助孩子选择华裔的寄宿家庭是比较理想的。
从实际表现看,一些国内来的孩子与他们的寄宿家庭相处如家人:有的寄宿家庭每周专门带孩子去吃中餐;有的寄宿家长到学校与老师认真讨论孩子的学习和升学问题;有的还把曾经在自己家寄宿过、如今已经上了大学的留学生邀请回来过圣诞节。
但是,也有的孩子在寄宿家庭里吃不饱饭,常常饿肚子;有的跟寄宿家庭的子女有摩擦冲突,而家长偏袒自己的孩子,小留学生只好忍气吞声。甚至还有的寄宿家庭,以监护为名强迫小留学生把钱存入他们指定的银行账户,并不归还。一些小留学生表示,他们多半与寄宿家庭有过不愉快的经历。
留学专家表示,问题的关键在于家长有很多期望值和认知上的差异。特别是交换学生,即使交了费用的,中国家长也要理解这和花钱租房子是不一样的,寄宿家庭的主人是孩子在国外的合法监护人,所以他们需要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就是说,人家要承担一部分家长的责任,这种情况下,小留学生如果总是独来独往,埋头苦读,忽视与寄宿家庭成员的交流,就会引发不满和矛盾。
另外,在国内,高中生的生活重心就是学习,家务事家长大包大揽,娱乐社交统统让步。但是在许多国家,家长认为每个家庭成员,即使很小的孩子,都要承担家务;全家出动的社交和娱乐更是家庭成员沟通感情不可或缺的活动。同时他们认为每天的生活内容只有学习是一种不正常,甚至是自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