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初,“留学”在国人眼中是充满光环的字眼。二十多年过去了,中国又一次涌动着留学浪潮,可相比以往,这批外出留学生的出身、年龄、经历、出国动机、留学性质等方面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中国家长们腰包里那一笔笔巨额教育投资,正年复一年源源不断地向海外流失的时候,中国的高等教育是否也感到如巨锤般的阵阵撞击?
万名中小学生奔赴英伦(1)中国近代意义上的留学,从清朝的那个百折不挠的容闳算起,到今天也不过一百三十多年。为了改变当时极度封闭的状况,容闳带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公费留学生,他们有一个很特别的称呼,叫“留美幼童”。因为当时这批学生的年龄都很小,平均年龄十二岁半,最小的才九岁。十年之后,他们大部分都应召回国。
在20世纪初的中国,这批见了大世面的年轻人在祖国的铁路、外交、邮政、电报、海关、海军及高等教育等领域,都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那个因为修建了中国第一条铁路而出名的詹天佑,只不过是他们中的一员。一百多年之后,“幼童留学”又掀起了高潮。1998年,英国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中国深圳举办了一次教育展。此后,中学生甚至小学生出国留学开始成为一股潮流,迅速向京、沪、穗等大城市蔓延,几年中已经遍布包括东北在内的沿海地区,并向内地推进。
深圳大学社会学系98级学生曾经做过一项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是深圳的大学生、中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共650人。调查显示:中学生希望留学的比例是86.8%,大学生希望留学的比例是76.6%。1999年,深圳大学的又一项调查显示:有能力负担留学费用的家庭中,90.9%的家长支持孩子出国;无能力负担的家庭中,有66.7%的家长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国去深造。深圳某中介机构办理最小的留学生才5岁,是去新西兰上幼儿园。
2001年11月15日到22日,上海明略市场策划有限公司就中学生留学问题,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对上海市14所学校的428名初中与高中学生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有42.5%的中学生有留学打算,其中初中生占47.4%,高于高中生42.9%的比例。超过六成的中学生家长对子女的出国留学计划持支持态度,其中非常支持的占到20.1%,比较支持的为41.5%,而不太支持的有30.3%,坚决反对的仅占8.1%。中国国际教育服务网也曾就此问题向社会公众进行调查,结果是:在申请自费留学中,上世纪90年代平均年龄比80年代下降了10岁,中学生留学占留学生总数的比例已高达70%,而且行情依然看涨。在接受调查的3669人中,认为最佳时机是到国外读高中的占7%、读大学的占25%、读研究生的占51%、先工作再留学的占17%。虽然“把孩子送出去”已经成为中国有钱人最响亮的口号,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数字表明在我国的23.6万百万富翁中,有多少人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了国外读书,但是我们很清楚地知道:如果要完成从语言、预科、本科、硕士研究生等全部学业的话,仅仅一个在国内完成了高中学业的留学生在英国的费用,就可以花光一个百万富翁的全部资产。而那些还要在私立学校读完英国高中课程的小留学生,花费就更大。这么大的代价到底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却很难预料。为了不让低龄留学“成风”,国家政策明文规定不允许九年义务制阶段的学生出国留学,专家学者和包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内的传媒也纷纷组织讨论,力陈低龄留学的弊病,可是此风依然见涨,留学生人数及教育投资流失数量上升之快,超乎人们的预料。2003年4月,国内的一些教育研究机构估计,每年我国家庭送子女出国留学的费用在100亿元人民币以上,仅1998年到英国读中学的小留学生们,就带走3.6亿元人民币。今天看来,这个数字显然是太保守了。
本文章关键词:留学,学快,快报,报:,:留,留学,学英,英国,国启,启示
留学114为您提供更多出国留学,国内留学预科更多信息www.liuxue1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