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出国
我2001年毕业于人大新闻系。当时我们系出国风不盛,也许和一直以来没有这个传统有关。当时我们系只有两位女生参加了G、T考试,其中一个没有坚持到最后,另一个拿到了Ohio University 广告学的三分之二奖,还遭受了第一次签证被拒的不顺,最后总算飞跃成功。(她是广告学专业,我则是新闻学。)另外,还有一位女生自费去了加拿大读硕,三四位同学去了英国读硕。其他人均在国内就业。
我热爱新闻专业,上大学时很积极地参加校内校外的实践,专业课学得挺不错。当时看见别人出国,我总认为,国外的新闻教育并不适合中国实践,(到现在我还是这么认为的。当时自费出国的几位同学均已回国就业,平心而论,他们找到的工作并不比没有出国留学经历的同学更好。)我不用出国也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所以,从来没有动过要出国的念头,尽管我英语一直是班上第一名,四六级分都挺高。
大学毕业,我在一位挺喜欢我的老师的力荐下,进了中国新闻社。能进入国家级媒体工作,我觉得这是我梦想的实现。我上手很快,两三个月内各种题材的写作都能架轻就熟,也获了不少好稿奖。单位领导都挺喜欢我。但是很快,我就开始对我的工作产生了绝望,没错,是绝望。因为我主要是做时政报道的,每天里都写些领导活动,各种会议,以拿新闻通稿照抄一遍为主,写得自己都生了厌。有时也想自己发挥一下,但是空间太有限了。想往深里写,很难。想写负面的,休想。更深刻的原因,我慢慢地了解了中国的政治形态,见识了无数的恶心面孔,和各种各样的恶心事,我对其极其厌恶,又一方面不得不为之歌功颂德。我的新闻理想,一点一点,被无数琐屑的打击,磨得精光。
我也曾经想过换一家单位,换一个口(圈内话,指报导的方面),但是看来看去,国内媒体在时政新闻的处理上都差不多。稍微好一点的两三家经济类报纸,又不大会要我这样没有任何经济报道经验的人。做社会新闻?有点琐碎,不喜欢。更何况我对整个国内媒体圈都十分失望。不做记者吧,还能做什么?广告策划?公关?不喜欢,也不会。想来想去,前途一片黑暗。有一段我陷入极度郁闷,经常做自己被关在一个铁笼子里突不出去的噩梦,简直接近抑郁症的边缘。
有一天我突然想到,我英语好,我可以出国读书啊。读个博士,做研究。黑暗的铁笼子里射进来一线阳光,我看到了希望。最起码可以让我摆脱目前我厌恶的这种生活。我像一只扑火的飞蛾,开始不顾一切地向这线希望扑去。这条路是否真的适合我,我没有想,也想不了那么多。
考g与考t
从1999年大三时考完六级后,我再也没摸过英语书。所以,当2002年夏天我面对那本巨大的红宝书时,不禁倒抽一口凉气。里边的单词个乎个个陌生,只有少数一些似曾相识,可是不记得确切意思。好在我决定做一件事时,总会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巨大的力量。于是,我开始艰难地攻克红宝书。铆足一口气,利用下班和周末的时间,一个一个list地来,一遍不行,再来一遍。崭新的红宝书到了最后成了又皱又黑的咸菜叶子。记得当年国庆节放假,我带男朋友回家见父母,每天把他扔在一边,自己埋头背红宝。男朋友一个人很无聊,不禁怨声载道。
年底的时候,红宝书差不多了,开始做题。到新东方附近的小贩那买来三本gre真题白皮书,还买了几本新东方老师写的参考书。我认为最有价值的两本一是杨毅(?)的那本难句解析,它对我阅读的提高很有帮助。最核心的一点是看难句长句时不要回视,不管懂否,一气往下看,多看些句子自然会培养出感觉。我看了几遍那本难句后开始用真题练,果然速度能控制在要求时间内。另一本是填空,(具体谁的忘了)里边的技巧对搞定gre的变态填空题十分有效。其他的几本我印象不深刻。
我本来是打算参加2003年3月的gre考试。但是,1月份的时候,部门领导告诉我,经过他的争取,单位决定派我跟中央领导人***去非洲四国出访。这是他为我争取来的机会,因为这种机会很少给我这种进社才一年多的新人。我很高兴,也很感激,于是决定把gre考试延迟到当年10月,作文机考相应地推到8月。事实上,这也是把我的申请进程往后拖了一年。因为我来不及在当年再考完toefl,以及申请。(当年3月是gre在中国机考变笔考后的第一次考试,我一个在广告公司上班的同学参加了那次考试,很不理想。听说分偏低。)
把考试时间延后打乱了我的安排。我有点沉不住气,老在想这一年时间是不是浪费了。这期间一直保持背单词和做题,但时紧时松,而且我的工作要求我经常出差。这一段时间对我而言很难捱。工作上不能全心投入,以前视我为骨干的领导不免经常要说上几句,让心高气傲的我很是不爽。另外一方面,由于不能有规律地学习,效果有时也不尽如人意。我经常有一种心力交瘁、极其疲备的感觉。在这种时刻,我就拼命勉励自己,挺过去,一定要咬着牙挺过去。这种难熬的日子都能挺过去,以后就没什么不能面对的苦了。
gre作文对我来说简直太可怕了。因为很久没有用英语写作文了,我的英语作文能力基本停留在四级作文的弱智阶段,还由于多年没写往后退了几级。更何况gre作文题目十分的难,就算用中文写都未必能写好。怀着高山仰止的心情,我一开始是来来回回看了几遍题库,再是上gter看范文,再听大家的建议背了些新概念四上的文章(实际上只背了几段,就没坚持了)。离考试只二十天了,我才横着一条心开始在电脑上限时写作文。刚开始写的时候手直抖,脑子里空空如也,半天才写了一小段。那叫一个惨。后来慢慢地能写得长些了。这样两类文章各写了二三十来篇,开始不那么慌了,心一横上了考场。考的时候自我感觉良好,谁知道最后还是得了个丢脸的3.5分。
再接下来是笔试。我决定利用我每年的二十天探亲假,在10月25日考试前进行封闭试训练。每天早上八点爬起来,拎着一兜书去北图四楼的自习室,花两块钱开始苦坐一天,背单词,模考。从九点到晚上九点半自习室关门。从十一开始,二十余天天天如是。中饭和晚饭都在北图食堂解决,再带上一只大杯子,泡上浓浓的一杯乌龙。中间困了趴一会。自习室里美女和帅哥都不多,大家都愁眉苦脸地埋在书堆里。其间我唯一的乐趣就是发现自己模考错得越来越少,有几套题甚至能达到VERBAL六百四、六百五的水准。
带着模考模出来的信心,我大摇大摆地上了考场。一上考场才发现时间还是紧,一紧张之下,那些该死的单词光瞅着面熟,姓甚名谁又忘了。类反题没做完,怎办?偷着做!!于是趁着考场监考不严,大肆利用数学的时间跨区做VERBAL。全部涂完之后,我松了一口大气。哈哈~~分数出来后,我的VERBAL考了个不尴不尬的五百九,数学倒是八百。要是没跨区,唉,可能五百也上不了。
有了G的底子,后来考T就容易多了。我是2004年1月考的,于是又休了当年的探亲假,对单位谎称回家看父母去了,每天狂听听力。把那些总也听不明白的句子用红线划出来,一遍一遍地听。语法阅读小意思,做几套题就成,完全没有挑战性。作文模写两三篇,找找感觉就成。最后考了个637,三项分别是58/68/65,作文5.5。
从我的考试经验来看,考试前应该集中抽出一段时间来复习,这样比每天抽两三个小时来鸡零狗碎地复习强多了。尤其对于在职的同志来说,这一点很重要。
本文章关键词:一名,名记,记者,者的,的美,美国,国大,大学,学申,申请,请之,之路,路(,(1
留学114为您提供更多出国留学,国内留学预科更多信息www.liuxue1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