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新兴的学习方式_-游学
自人民币破8大幅升值降低出国成本和许多国家纷纷放松签证之后,“殃及世界”的美国金融危机更加剧了人们对全球化的体验,以培养国际人才为目的的“游学教育”在中国正逐渐兴起,并为越来越多的家长所重视。
游学教育是一种日渐成熟、返回教育与学习本质的教育模式。教育的本质在于成材而非获得文凭,学习的目的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非空洞的理论学习。中国的平民教育始于孔子,当时孔子即率领诸弟子游学列国,注重“知行合一”。游学的本质和目的如出一辙,不求文凭,不为镀金,不分年龄,不限地点和时间,但求提高个人开放的视野和素质,在形式上也区别于包括留学在内的学校正规教育,更注重实践和跨文化体验式学习。
中国人并非没有条件游学,关键在于要确立游学的意识。2007年中国出国旅游人次已经超过3000万,很多家长自己经常国内国外游,可能没想过带着孩子短期地“游一游”、“学一学”。如果一个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了出来,很难成为真正的人才。经济条件不充裕的家庭可以选择在国内游学,关键在于有没有游学教育的意识,何况在寒暑假展开也不影响正规教育。
游学不应局限于青少年。成年人也应该出去游学,开阔视野,持续自我提升。公司应该给员工提供走出去看一看的机会和资金支持。这对于个人人生的开放、公司的发展,乃至国家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游学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意义,就是让孩子在确定留学国家之前有机会看看外面的世界,实地感受真实的语言环境,了解不同的人文历史、文化背景,从而准确地选择适合自己留学的国家。“游学”可以作为留学的预热功课,提前让孩子获取将来留学的一手信息,让学生自己判断能够适应或更喜欢哪一个国家的教学方式和当地的留学环境。
游学有利于孩子摆脱网瘾、开阔视野。在游学过程中,看到中外经济发展上的差异、国外的先进的文化、外语沟通交流的重要性,自然就激发了孩子学习外语的兴趣,孩子会主动走上学习的正途。
游学的本质就是不求文凭、不为镀金、不分年龄、不限地点和时间,但求提高个人开放的事业和素质,在形式上也区别于包括留学在内的学校正规教育,更注重实践和跨文化体验式学习。
“游学教育”目前在西方已经是一种很普及的教育方式。欧盟1987年就设立“伊拉斯谟”计划,截至2004年推动了31个国家、120多万名学生到国外游学3个月到1年。德国教育部长埃德尔加德。布尔曼2008年11月在其大学校长联席会议上甚至表示,将来至少要把20%的德国大学生送到外国大学“游学”一个学期,这样才能培养出大量适应全球化需要的国际化人才。
本文章关键词:金融,融危,危机,机冬,冬风,风寒,寒却,却吹,吹起,起出,出国,国游,游学
留学114为您提供更多出国留学,国内留学预科更多信息www.liuxue1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