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去年,中国留学生在澳大利亚注册入学人数已超13万,是澳大利亚最大的留学生群体。这一数字表明,澳大利亚每4个国际学生中就有1个来自中国。
澳大利亚国际教育机构的统计数字则显示,在澳大利亚大学学习的外国留学生中,人数增长最快的3个国家是中国、印度和马来西亚。截至今年5月,中国留学生比去年同期增加16%。
澳大利亚的土地上,如今已遍布中国留学生的脚印。从几代中国留学生的讲述里,我们可以窥见中国的发展和中国人的自豪。
上世纪80年代
埋头读书,很少和当地人交流
“我可能是国内最早一批到澳大利亚留学的人之一了。”吴侃笑着说,他在上世纪80年代末来到澳大利亚学习,之后便定居在了悉尼。
1985年,国务院下发《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提出“自费出国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一条渠道,也是贯彻对外开放政策、引进国外智力的一个方面。国家对自费出国留学人员在政治上与公费出国留学人员一视同仁”。
那时,对于留学生来说,澳大利亚还是一个很陌生的地方。1988年吴侃到悉尼大学时,觉得自己完全进入了一个“无法理解”的世界。
“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看什么都觉得新鲜,不可思议。”吴侃说,“一开始最不能理解的就是,我住的地方,每天早晨屋外总有乌鸦叫个不停。一开窗,就傻眼了——那场面太壮观了:天上飞的、落在树上的、草地上的,足有上千只乌鸦,长这么大,我没见过这么多乌鸦,毕竟乌鸦在国内不算什么吉利的鸟。在这里,澳大利亚人非常爱护动物,伤害动物,轻者要被处罚款,严重的是要坐牢的。”
从刚刚开放的中国走出来的第一代留学生,面对外面世界给自己的震撼,更多的时候选择的是埋头刻苦学习,不问窗外事。
“那时候就知道一门心思读书,没和老师同学有过多的交流。”吴侃说,“现在想想,可能是因为自己不够自信吧,这和当时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人的心态很类似——艰苦奋斗,想获得世界的认同,却又有那么一丝不自信。”
安娜是澳洲国立大学语言学教授,她回忆起自己最初接触的中国学生时说:“他们是最认真的,却也是最沉默的。我不知道他们对我的课程有什么想法,因为他们从来不说,只是记录。”
彼此的陌生,让交流变得很重要。“刚进学校的时候,我经常遇到人问我是日本人还是韩国人,当听说我是从中国来的时候,他们都很惊讶。”吴侃说,“他们对我们也不了解,我就用当时并不熟练的英语跟他们介绍我的祖国。我在澳洲最早的几个朋友几乎都是通过这个方式认识的。”
上世纪90年代
为了生存,打工比读书还重要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出国留学变成了一种潮流,自费留学生的数量猛然激增。澳大利亚也成为了中国留学生的主要目的地。
“我们这代留学生可能是最苦的,国内的物质条件还不够好,国外的大学又很少提供奖学金。”叶敏婷说,她1995年来到墨尔本大学留学,是当时“留学大军”中的一员。
“我们这批人有个共同的特点——打工甚至
比读书还重要。”叶敏婷语气里带着一点苦涩,“没办法啊,学费已经让国内的父母亲戚捉襟见肘了,不打工你就没法生存,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
叶敏婷的学生签证在澳大利亚是允许打工的,但一个星期不能超过20个小时。“很多人都远远超过这个时间,还有人去打黑工。”
“我就超过了,每天在餐厅洗盘子,洗得腰都直不起来。”叶敏婷说。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后半期,很多留学生出国并不能拿到全额奖学金,大部分要靠打工生存。当时在国内,还曾掀起应该留在国内为祖国作贡献,还是到国外洗盘子的争论。叶敏婷这一代留学生也被人们称为“洗盘子换读书”的一代。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欧美、澳洲等地的大学逐渐重视中国留学生,开始大批发放全额奖学金。同时,中国的经济也突飞猛进,老百姓的财富增长迅速,“洗盘子换读书”的现象渐渐消失。
“现在回想起来,我们这一批留学生显得有些盲目,不知道自己出国的目的是什么,只是为了出国而出国。”叶敏婷说,“记得后来看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看着看着眼泪就流下来了,这里面说的故事和自己的经历太相似了。”
本文章关键词:今昔,昔对,对比,比澳,澳洲,洲3,3代,代留,留学,学生,生的,的经
留学114为您提供更多出国留学,国内留学预科更多信息www.liuxue1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