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推行双语政策多年,华文教学法也几经改革,在昨天配合华文教研中心开幕举行的华文第二语言教学国际研讨会上,两名专家受访针对新加坡的特殊语言环境,以及华文教研中心的设立对华文二语教学的发展发表看法。
作为中国以外,华文第二语文教学的最大市场,新加坡拥有无限发展潜质。不过,接下来要关注的是,正在日益增加的本地新移民的孩子如何适应二语教学法。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谢锡金教授昨天出席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举办的国际研讨会时接受本报访问,发表看法。
谢锡金教授说,除了本地学生外,新加坡同时还有新移民的后代和外国人一起在学校里学习华语。学生的背景因此相当复杂,因为华语对有些人来说是第一语言、另一些人来说是第二语言。华语对小部分的学生而言甚至是外语。要帮助能力强的孩子更上一层楼,同时兼顾较弱的学生,新加坡教育界应该更广泛地使用差异教学。
谢锡金教授是华文教研中心五名海外顾问之一,他也曾在2004年担任新加坡教育部华文教改委员会的顾问,对我国华文教育政策的演变与执行十分了解。
他说:“能力好或能力弱的学生都可以在一个班级内学习,不过一定要进行差异教学,不然有些人的程度会受影响和降低。新加坡为了因材施教,已经在小学采用‘单元模式’的教学法,不过这依然停留在单篇课文的操作上。要发展的是,怎么在课外读物上也进行这样的差异教学。”
华文教研中心 应起“保底”作用
谈及华文教研中心日后的发展重点,谢锡金教授认为中心应该起到“保底”的作用。
新加坡过去10年来,修读“O”水准高级华文的学生增加了一倍,教育部要应付这样的需求其实面对不小压力。谢锡金教授就指出,教育部必须从中国聘请华语教师,这说明本地的华语教师“不够用”。另一方面,即便是华语教师,也有一部分语言能力不强。
谢锡金教授说:“新加坡培训的尖子和优秀人才是很好的,不过对中层和能力较弱的教师而言,华文教研中心就要保底,增加这批教师的训练和阅读。”
华文教研中心昨日起举行三天的“华文作为第二语言之教与学”国际研讨会。除了谢锡金教授,研讨会其他主题演讲学者包括英国的袁博平教授、台湾的柯华葳教授和法国的白乐桑教授。研讨会由教育部兼国家发展部高级政务部长傅海燕主持开幕。
傅海燕在致词时说,新加坡长期推行双语政策,不但形成了独特的双语环境,还具备了在双语环境中学习华文的有利条件。而多年来积累的华文教学资源和经验,有助于新加坡称为本区域华文二语教学的卓越中心,为华文教师提供优质教学培训及专业提升。
对华文初学者 传统学习法仍最好
美国知名汉学家顾百里认为,利用多媒体科技学习华文固然好,但那比较适合华文水平中上的学生,对于初学者,传统的方法还是最好的。
顾百里(Comelius C. Kubler)是美国维廉大学(Williams College)亚洲研究系史丹费尔德(Stanfield)讲座教授及创系主任。
他昨天出席华文教研中心的国际会议后对记者说,新加坡的华人以母语为第二语文的语言环境很特殊,华文教研中心的研究所得,不只对新加坡有益,这些经验还可以让世界给地学习华文的人借鉴。
他说,美国政府希望各民族的国民,尽量保留自己的母语,只有这样才符合美国国家利益。这个政策和新加坡一样,但是美国的华裔家庭也面对子女学习华文的困难。他认为,新加坡在教导华文为第二语文的经验,可以让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的华裔家庭参考。
顾百里是美籍德裔,儿子出生后,他和来自台湾的妻子,就决定送儿子两样礼物,一是华文,一是德文。从儿子出生第一天,他们就和儿子说华语,儿子两岁生日那天,他开始和儿子说德语。儿子长大后,在耶鲁大学读国际关系,是个通晓英、德、华三语人才。
顾百里说,华人家庭如果双亲都能讲华语,最好都能和孩子讲华语,否则,父亲或母亲能说也好。家庭是为孩子打好华文基础最好的地方。
在谈到多媒体学华文,他说,中高水平的学生,利用电脑软件、录音带、录像带学习华文,效果是好的。华文水平高的,利用多媒体,可以自学,学得更多。华文水平不够高的,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勤奋补足。但是对初学者,他认为利用传统方法,还是最好的。
他说:“有些电脑软件教学生学习笔顺,我认为与其在电脑上学笔顺,不如用纸笔,一笔一划写20遍,这样对部首偏旁,印象更深,效果可能更好。”
顾百里听说新加坡学校不再要求学生听写默写,而是允许学生在电脑输入拼音,打出来就是汉字。他说,美国也有很多学生感觉汉字很漂亮,但是很难写,如果能直接用电脑写作,他很愿意参考新加坡在这方面的研究。
本文章关键词:新加,加坡,坡:,:教,教育,育界,界应,应更,更广,广泛,泛使,使用,用差,差异,异教
留学114为您提供更多出国留学,国内留学预科更多信息www.liuxue1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