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08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已经达到139万,归国留学人员达到39万。估计到今年底,出国留学人员和归国留学人员将分别超过160万和50万。其中,涌现出大批的高端人才。从孙中山、黄兴、宋教仁、蔡鄂与同盟会,到陈独秀、李大钊以及留法学生周恩来、邓小平与中国共产党;再到当代的江泽民等国家领导人,以及钱学森等分布在科、教、文、卫、经济等各领域杰出人才,海归之中,百年来人才辈出。而在海外,中国留学人员群体也人才济济,既包括杨振宁、李政道、崔琦等获得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的世界级科学家,也包括大批活跃在美国硅谷的创业人才。在美国三分之一有博士学历的科学家与工程师来自外国出生,而这些外国科学家与工程师又有22%来自中国大陆,高居世界第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发布《中国留学人才发展报告(2009)》时,就通过这些数据指出:在中国教育实力未至世界顶尖之前,如何送出优秀青年去世界顶尖名校接受教育与本土人才培养形成互补,如何将自身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吸引回国创新创业,配套合宜的机制、平台、环境,来推动中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以及高新产业的发展,进而帮助中国的崛起和民族的复兴,在中国不断融入全球化体系的时代,这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也具有挑战性的社会课题。
一,留学的热潮只会日渐更“热”,截至2000年,中国总共只送出34万留学生,但现在一年就送出超过20万的留学生,最多3年中国留学生总数就会超过200万。原因既有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国际化的需要,也有中国教育体系培养人才不济人意的问题。
二,留学日渐全面化,从体制内大跨步走向了体制外。上世纪80年代大部分人是公费留学,随着个人收入的提高,自费留学成为主流,目前已经占全部留学95%左右。
三,留学日渐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低龄化,例如2007年上海出国留学生当中,15到19岁占了大约27%。当留学生日渐“大众化”的同时,也意味着“海带(待)”等现象未来只会更普遍。
四,留学目的地日渐广泛,过去,留学生大多选择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等欧美发达国家,如今,已经分布超过109个国家,“有太阳升起的地方就有中国留学生”。据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2005年的数据统计,中国留学生在外只有32.1%在美洲,27.9%在欧洲。
五,留学的专业选择日渐多元化,改革开放之始,大多数出国留学都选择理工科。而在CCG联合欧美同学会商会针对新海归进行的调查当中,发现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选择经济、法律、工商管理以及人文社会学科。未来,随着国家对软实力与“人文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视,这一趋势只会加强。
六,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毕业后倾向于继续海外深造。过去大多数留学生深造取决于是否获得了国外大学的资助,由于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可以自己承担留学费用,在国外毕业后继续深造的比例大大增加。美国一项调查显示,2000年以前,拥有学士学位毕仍继续学习的中国人比例为11.5%,而在2000年以后5年中,这一比例平均达到44.1%,远高于在美人数最多的印度留学生(13.9%)。
七,高端人才回归比例与上世纪相比处于下降趋势,即使留学生总回归比例也是如此,在2000年,总回归比例约为38%,而在2008年,只有28%。不过,在金融危机以及中央出台“千人计划”等政策加大引才力度的背景下,高端人才的回归比例又有所提升。
八,留学生回归大多集中在一线城市,《人民日报》2007年进行调查,只有2%的海归在中西部地区就业。沿海城市有理想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对于人才更方便发挥才能。但从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角度看,应根据需求引导部分高层次留学人才去内地二线城市发展。
九,留学生就业日渐多元化,传统海外华人从事职业多为“三刀”(菜刀、剪刀、剃刀),大批高学历中国留学生来到海外改变了这一形象,大多从事“三师(工程师、医师、会计师)等技术性或管理性工作。新世纪,新出去留学生又有向“三家”(科学家、企业家、发明家)发展的趋势。归国留学人员就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相比过去大部分集中在国有企、事业单位就业,90年代以来大多数都在体制外就业。CCG在2007年进行的调查当中,海归在跨国公司和三资企业就业的比例最多,在国有企业工作不到10%,在政府部门仅有3.4%。
十,人才环流现象日益突出,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以及留学人员回国服务的形式的日益灵活,跨国流动从事贸易、文化等的“海鸥”群体正日渐庞大。
本文章关键词:截至,至2,20,00,08,8年,年,,,中,中国,国出,出国,国留,留学,学人,人数,数已,已经,经达,达到,到1,13,39
留学114为您提供更多出国留学,国内留学预科更多信息www.liuxue1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