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代科学巨星、留学生的杰出代表钱学森老人于10月31日走完了他98年的人生,离我们而去。
斯人已逝遂成绝响,在深切怀念钱老之余,我想,如果我们能从钱老98年独特、丰富、伟大的人生经历中学习到些什么,得到些启发,更是对钱老在天之灵最好的告慰。
钱老对祖国乃至世界做出的杰出贡献和应该得到的政治评价,自有党和政府去公正权威地发布。我仅仅从一个留学服务工作者的角度,从他留学生涯的细节中,总结出对当代留学生们一些有益的启发。
2009年7月27日,我在新浪博客发表的博文《 “百万精英滞留海外”与事实不符》以钱老的留学经历作为佐证,表明我的观点:留学生毕业后没有马上回国不能武断地视为滞留。原文摘录如下:
“滞留”的含义,从旁观者的角度看是:“应该回国的时候没有回国”;从留学生本人的角度讲是“想回国的时候不能回国”。
到底什么时候该回国?难道所有留学生毕业后就应该马上回国吗?!
举个例子,“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1934年到1938年留学美国获得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滞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并从事火箭研究。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历经5年于1955年回到祖国。
从这位老一代留学生的杰出代表的“滞留”故事来分析,1950到1955年他争取回国却无法回国的这五年才是真正的滞留,而1938年到1950年这 12年,则是他利用美国先进的科研条件,追随“超音速飞行之父”冯•卡门在美国火箭技术的摇篮--古根罕姆航空实验室积累研究经验提升研究水平的宝贵12 年,如果没有这12年的历练,很难想象中国“两弹一星”事业能够如期实现。难道钱老在美国的这12年也可以被称为“滞留”?!
所以我认为,即使毕业后暂时留在海外工作、研究、发展的留学生,我们也不能武断地认为他们是“滞留”海外,被这样的帽子扣在头上,我想会让众多的“钱学森”们很是无法接受的。
我们暂且把对“百万留学生滞留海外”是否属实的争论搁在一边,对当代留学生来讲,钱老留学美国的经历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启迪呢?
本文章关键词:钱学,学森,森留,留美,美经,经历,历揭,揭示,示留,留学,学价
留学114为您提供更多出国留学,国内留学预科更多信息www.liuxue1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