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员互相介绍过后,讲课开始。王鼎钧开场白这样说道:“大家不要叫我老师。我常说,讲员是站着的学员,学员是坐着的讲员。讲课一时,朋友永久。”几句话让人感到如沐春风。
第三期99读书会,不光吸引了一批中年的文学爱好者,还吸引了一位年仅20岁、来自中国台湾的大学生罗治弘。罗治弘正在纽约亨特大学念书,年纪轻轻已经开始了诗歌创作,但是在“为什么写诗”这点上,还有疑惑:“文学是否要被人看懂?” 王鼎钧回答说,“除了诗歌可以为自己写之外,小说、剧本的写作,都是要以别人看懂为前提。”
“读书会的成员都是资深的移民,都在美国奋斗,有相当的成就,都在年轻的时候对文学有过爱好,有过梦想,他们是冬眠的作家,现在醒了。”回忆99读书会的缘起,王鼎钧说,他正是想唤起这些人沉睡已久的中文写作梦想。
2010年11月,99读书会20位学员的散文、小品作品中,精选出54篇上乘之作,由宣树铮、王鼎钧合编,结集由台湾尔雅出版社出版,书名是《西风回声》。
华文沙漠
孤身坚守写作
如果说纽约代表美国,那么,纽约的华人文学就是美国华人文学的前沿。而在这个前沿30年冲锋陷阵的领军人物,非王鼎钧莫属。
早在1963年,王鼎钧就开始了他的文学跋涉。那年,他在台湾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文路》,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后来,他又出版了《开放的人生》等“人生三书”。1978年,王鼎钧携全家移民美国。那年他已51岁。
“那时候,我由旧金山入关,进关的时候,我对接飞机的朋友说,这是我的空门,我对我的同类不理解,不接受,我好像在太空舱里,处于无重力状态。这不仅是我写作的瓶颈,更是我生命的危机。”王鼎钧对记者回忆道。当时,他接触了佛教的一些理论,才终于打通了写作的“任督二脉”,对文学重燃热情。
之后,王鼎钧把自己的写作定位于散文,已出版散文集26本、其他著作16本。旅美30年至今,王鼎钧始终像《老人与海》里的那个老人,孤身与鲨鱼搏斗,在海外文学的“茫茫大海”,孤独地坚持着。
“中文是我们的通行证、金兰帖,中国文学是我们的同乡会、俱乐部,《诗经》、《楚辞》是我们的‘海底’,李白、杜甫是我们的师父,平仄反切是我们的切口,华文文学的读者是我们的兄弟姊妹,街坊邻居。”即便是寂寞的坚守,王鼎钧说他从不孤独。
本文章关键词:留学预科,北京大学留学预科,清华大学留学预科,美国留学预科,英国留学预科,22留学预科,22留学,人民大学留学预科
留学114为您提供更多出国留学,国内留学预科更多信息www.liuxue1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