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我要去:
  • 提交资料,让咨询顾问主动联系您!
  • 您的姓名:
  • 联系电话:
  • 意向国家:
  • 目前学历:
免费留学计划
免费评估适合专业

报考指南

您的位置: > 学校动态

学校动态

在线咨询

研究生精品课程:探索研究型教学之路

作者:佚名来源:清华大学留学预科发布时间:2014-01-14 10:52:51点击量:

 9月15日,在本学期研究生的第一堂《线性系统理论》课上,自动化系的赵千川教授用一个短片向他的学生展示了往届学生应用线性系统理论制作的一个动画软件。短片中两个舞蹈小人不同的舞姿告诉同学们理论在实际当中也会有这么直观的应用。

 

  制作这个短片的同学得到了90分的高分,并以这个项目代替了期末考试。

  “一旦找到应用点,理论会发挥出你想象不到的威力。”第一节课,赵千川首先破除了在同学们心目中理论“高高在上”的印象,而将理论放入实践的车道,激起了同学们强烈的好奇心。

  当天下午,一场从陌生到熟识的“破冰”行动在四教一个普通的教室进行,行动的主体是20名外国留学生和10名中国学生。他们被分为6个小组,正在交流对文化差异的切身体会。

  “挑战太大了!”中国学生孙静宇说。不仅是因为要应付德式的英语,还因为他们这个学期必须要完成标准的英文研究报告,报告的主题是对北京地铁的改进,这意味着他们要实地考察北京地铁这个“地下世界”。

  在讲授这门《工效学与工作组织》伊始,工业工程系教授饶培伦首先带领同学们回顾工效学在历史上的足迹。“学生的自我意识非常强,老师必须善于引导而不是擅长传授知识。还好,我还是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自然而然地参与并觉得有意思。”他说。

  无论是理论课程《线性系统理论》,还是侧重实践的《工效学与工作组织》,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变老师自己教为引导学生自己学,进而用兴趣和创意开启学生自己的研究方向并为之努力,是这两门课程的共同点,也是清华研究生课程的改革方向。

 

  锐意改革打造研究生精品课程

  研究生教学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只有掌握其精髓的教师才能够游刃有余,在实践中指引更多的学生走向成功的彼岸。相对国外一些有着上百年研究生教育历史的国家,中国的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如何立足国情,培养具有蓬勃创造力的“新生代”,是中国研究生导师们为之不懈努力的目标。

  2002年,清华大学启动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作为全国首批实行研究生课程改革和建设的高校在这个领域“试水”。目前首批研究生精品课程已经全面授课,第二批研究生精品课程的立项课程已经全部验收,进入评审阶段。

  “研究生课程学习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为培养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奠定坚实而宽厚的专业基础。学校多年来一直在努力推进研究生课程建设,希望通过这些课程建设带动研究生课程整体水平的提高,使研究生课程成为将学习与研究有机结合的过程,激励和引导研究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包括系主任、学科带头人、院士在内的一批骨干教师参与了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他们在课程建设和改革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负责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的我校研究生院副院长高虹说。

  创新从激发兴趣当中来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导师。兴趣引路,可以让学生用尽全力克服重重困难,摘到意想不到的果实。发现学生的兴趣并保护、放大之,是很多研究生课程教师上课的第一要务。

  5月25日,刚刚从四川地震灾区回来的土木系副教授陆新征,在随后的研究生课程《钢筋混凝土有限元》的课堂上放映了一组在地震灾区的实拍照片,照片上显示的是当地房屋受到破坏的局部特写。

  “绵阳市最高的建筑新谊大厦采用的较为结实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在这次大地震当中只有在底部有一个细微的裂缝,经受住了八级地震的严峻考验。”陆新征讲道。

  结合地震,陆新征引入了负刚度的概念,学生的思路跟着他的思路一步步递进:“地震的房子倒了,这是一个什么问题?倒塌问题。倒塌就是结构进入了一个负刚度——即使负荷不增加,结构还是发生形变,直到形成下一个稳定的结构,即是完全倒塌在地。负刚度在我们的研究领域还是一个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

  来自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的一位女博士生这学期经常来旁听陆老师的这门课程,她说:“陆老师讲得生动形象,学生听起来非常有兴趣,很多抽象的概念也都容易接受。他同时在课上为同学们怎么做论文也做了点拨,指导大家做研究的思想和意识一直贯穿真整个课程。”

  如何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赵千川认为:创新最大的敌人,一是没有兴趣,觉得枯燥,二是恐惧感。

  为了让学生对自己的课程有兴趣,赵千川不拘泥于课本和形式,常常把该领域的最新进展介绍给大家,并从多个角度剖析线性系统理论的核心思想、起源与发展的历史,并鼓励同学自拟题目开展“项目”研究,并可代替期末考试。

  为了消除学生对创新的恐惧感,赵千川不会刻意在课上说创新有多难,而是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研究中应用新的想法,并将以前学生的成果展示给同学们看。

  一位同学在上完他的课程之后已经能够清晰地描述出赵千川的授课思路:“赵老师用一些很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接触到问题的核心,让大家非常有新鲜感,上课的时候大脑也非常兴奋。他的课程从非常具体的问题开始,再进行提取和抽象,循序渐进。这样能够使得同学们对事物的认识从基本的认识逐渐加深到抽象的认识,从而产生质的飞跃。”

  《张量分析》是清华力学的特色课程之一,由黄克智院士开拓,薛明德教授传承,郑泉水教授在三年前接手了这门课程,并对课程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使之更加有前沿性,更具吸引力。

  “近年来,现代力学与材料学、生物学、化学有了很多交叉和最新进展,结合我几十年的研究,我在教学中加入了很多实例,加大了信息量,让学生能够对课程保持高度的兴趣。”郑泉水说。

  有学生在这门课程的评价中写道:“大师的讲课风格,讲课的内容丰富,反应学术前沿。非常好,喜欢听。”“讲课很有激情,逻辑性强,问题解释的透彻。”

  研究生的课堂上没有标准答案

  要让学生反问、质疑的做法已经成为教师启迪学生思维、教会学生思考的一种方式,这与教会学生如何在期末考试中取得高分有本质的不同。标准答案,已经不是研究生课堂上讲授的目标,最为重要的是追寻真理的过程和方式。

 “纤维模型这两年很热,但是它也有缺憾。我们要记住他的缺点,去解剖,并想象要改进。”在课堂上,陆新征经常告诉同学们,不要盲目地去追随现在炙手可热的研究方法。  

  在5月30日的课堂上,陆新征为同学们出了一道思考题,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思考题:为什么我们在现在的研究中要区分实体单元分析和杆系单元分析?这个分析是否合理?能否设计一种体系,在他们之间取得一种平衡?

  “什么叫创新?张三也这么做,李四也这么做,你能不能反过来想,不这么做去寻找另外一种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陆新征问,很多同学随着他的提问陷入了思索。

  而教师用心良苦的启发式提问也常常发生在计算机系老教授林闯《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系统的性能评价》的课堂上。在学期末即将进入考试周的一节课上,这位老教授依然对同学们语重心长地说:“你学每门课程,都要问一个why not,要问为什么做这件事。教师在课堂上的任务就是要给学生开拓思路和空间,让同学们学会抽象、总结和分析,帮助同学们在自己的学习和研究中拿出自己的东西来,这比考试的结果更重要。”

  林闯鼓励学生在课堂上问问题,他说:“多问,我才知道你们哪里学的差一点。”

  在“过程引导”中教会学生创新

  创新,这个词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不过哪怕是学生取得一点点可喜的进步,教师都会认为这种进步就是值得培养的幼苗。如何将幼苗培养成参天大树,老师会在关键的地方给予学生关键的支持和帮助。成长,最终要靠学生自己,不过,引导,非常重要。

  在《工效学与工作组织》课程本学期的小组讨论中,话题从道路安全到中国制造,再到医药安全,涉猎非常广泛。讨论后每组都要交上一篇一页纸的讨论总结。看到几位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在一起叽叽喳喳地商量怎么将一堂课的讨论写成一页的总结,饶培伦说:“这种情景在他们将来工作之后总要面对。”

  与看似松散的课堂讨论组织不同,每节课饶培伦都有精准的把握,饶培伦笑称这叫“内紧外松”,需要付出比单纯的知识传授不知道多多少倍的心血。他把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做研究比喻成“师傅带徒弟”,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亦步亦趋的“过程引导”。为了帮助研一的新生尽快明白什么是“做研究”,饶培伦将一个研究课题分成4~6个阶段,覆盖确定选题、文献调研、方法论确定、实验设计及数据处理的全部过程。将同学们随机分组,以团队的形式采写阶段的研究报告,根据阶段情况再给予分别指导。课题整体研究结果最终以口头报告和书面报告的形式呈现。课题的选择具有非常鲜明的实践色彩,如进行手机、汽车以及电脑游戏的人机界面设计及电子北京数字信息亭项目等。

  赵千川则根据自己“看上去很年轻”的特点,着意在课堂上树立起一个“大哥哥”似的导师形象,这种亲近的师生关系无疑为导师的引导奠定了基础。““带领学生一起去创新,年轻的老师可以借用自己的年龄优势,更多的是以合作者或者是同伴的姿态与同学们一起前行,说白了就是要做学生的朋友。”他说。

  “老师要有保护学生创新的意识,要有给他营造一个很好的创新氛围的意识。怎么样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当学生真正面对一个科研问题,想怎么创新确实是有些晚。最好是老师利用课堂上的这个环境有所培养,也就是说,通过研究生教学培养研究生的创造能力,不单单使得学生学到一些创新的经验,还要让学生有实践的机会。有手把手教他的机会。当学生面临一个全新的课题的时候,往往是不知道从何下手。但是如果老师能够协助学生判断、分析,引导他去创新,他会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锻炼创新能力。这样当他自己面对一个新的课题的时候,他已经有了训练,起码有点研究经验。”赵千川说。

  “我认为,只要我们将所学的新知识和方法应用到实际当中,用新的方法解决现在的问题,就是一种创新。”自动化系研究生常明在上完赵千川的课程之后这样说。

  在期末考试之后,常明应用线性系统理论完成了一个控制潜水艇姿态的设计,算是给这门课程一个完满的结局。

  对于如何带领学生去创新,清华大学机械系主任、研究生课程《有限元分析及应用》的主讲教师曾攀教授认为,教师的主导性应该体现在要对课程有全盘的“顶层设计:“第一层次,要夯实基础理论;第二层次,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与老师交流,学会把知识应用起来;第三个层次,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并探索,对一些问题的解决会自主建模。在这三个层次上老师的主导性要真正体现出来。”

  林闯认为,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自己在学术研究中的经验和想法是非常重要的。他说,在课堂上和平时的辅导中,教师的工作就是要在这一点一滴中培养学生形成能够最终取得创新的好习惯,这样将来他们才有可能取得更大的创新。

  清华大学“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以精品课带动课程资源建设,以实行研究型教学方式为重点,推进以小班授课、师生互动为特点的课程改革。

  在解析“十一五”规划时,汪劲松副校长表示,“研究型教育教学模式”是“十一五”规划中教育教学部分的核心内容之一。实施研究型教育教学模式,对我们将是很大的挑战,需要我们付出相当大的努力,做相当多的工作。”

  “通过多年来的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我们高兴地看到一批研究型课程的雏形已经形成。然而,研究生课程建设任重道远,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包括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在课程的深度与强度上下功夫、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高虹说。

  研究生精品课程的建设是实施研究型教育教学模式当中的一个环节,但是能够反射出清华大学做好研究生培养、致力于培育出创新型人才的决心。在学校的积极推动下,在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下,研究生精品课程的成果正在显现,所产生的效应必将对研究生教育教学的改革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