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下午在大礼堂,中国工程院院士、原清华大学副校长倪维斗教授做客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为800余名清华师生带来了题为《开启我国低碳转型窗口的几点意见》的精彩报告。
讲座伊始,倪维斗分析了我国当前所面临的严峻的能源与环境形势。他指出,全世界尤其是中国的能源和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中国近些年来的快速发展与迅速崛起,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能源与环境问题上,中国已成为“矛头所指”,实际上已被逼到“墙角”。对此,我国的官员和全体人民必须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并做好相应的准备。
倪维斗认为,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上可留给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空间已经非常小。他提出,通过煤气化和化工反应一次通过方式实现电力、液体燃料、化工产品、供热、合成气等的联产,实现煤炭现代化协同利用。此举有助于缓解能源总量要求、缓解液体燃料短缺、彻底解决燃煤污染问题、解决快速城市化引起的小城镇和农村洁净能源问题、满足未来减排CO2的需要等,对于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对于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倪维斗认为要把握好可再生能源的特点,应该根据技术经济约束条件,宜采用分散式、分布式开发方式,将其就地、就近利用;那种认为只要是“新能源”,天经地义要由国家补贴的观点是片面的。政府补贴政策需要贯彻效率原则;电网应以公益性为先;可再生能源一定要努力考虑和其它能源协同。
倪维斗认为,从传统角度看,每一个产品仅使用它的传统原料,实际上从能源利用和物质利用都是十分浪费的。因而他强调,协同是重要方向,要建立“协同”(Synergy)的思想,从各种能源、原料、工艺过程、终端产品等方面,尽可能贯彻协同,以达到最大限度利用原料的能量和物质的目的,这也是本世纪人类尽可能缩小面对大自然不断扩大赤字的重要措施。
最后,倪维斗从自己多年的研究出发,得出重要结论:大自然给予我们各种资源,人们一定要合理、科学地应用,把它们所能提供的“潜力”用足,而不能高能低用,“暴殄天物”。
此次讲座为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十三)“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的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