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党委书记石亚军教授主持赴山西朔州调研团经验总结会
石亚军书记主持了经验总结会。他指出,2011年暑假调研非常有意义和成效,这么多师生,这么长时间,在一个地市范围内就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深入实证调研是学校新世纪以来为数不多的一次。调研的开展有利于增进同学们对国情的了解,有利于学校创造新的学科发展基础、争取新的平台,有利于推动学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和拔尖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
经验总结会上,五个调研小组中的师生代表踊跃发言。
参与调研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们认为,赴朔州调研的长时间调研经历是人生的宝贵经历,既是专业实习课,更是重要的人生必修课。通过参与调研,同学们不仅仅从老师身上学习到了调研的方法、技巧和细致的工作态度,学习到做人做事的原则和实例,深深为老师认真负责的精神所感染,而且调研在客观上加强了师生之间和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研究生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收获了珍贵的友谊。更为重要的是,此次调研让参与调研的全体研究生们深刻理解了课本与实践的差别、理论与实践的区别,使他们对于基层政府部门和公务员工作的繁重、琐碎等方面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改变了以往认识中的一些偏见,更加深入地认识了国情、省情、市情和县情,增强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自信心和使命感!
参与调研的教师代表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感受,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李曙光教授、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刘俊生教授等代表调研团教师发言。李曙光指出,社会实践和课堂学习同等重要,是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着力点。2011年暑假赴山西朔州调研,是研究生培养中一次跨学科跨年级的交流和实践。这么多人这么长时间对一个城市综合体进行全方位的调研对他来说也是第一次,他自己也被“右玉精神”深深震撼,调研中同学们的优异表现获得朔州市领导和各部门的高度赞扬,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我校研究生培养的较高质量。他还与师生分享了自己所概括的朔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刘俊生教授认为,各级地方党政班子在推进“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在思想理论方面有着巨大的需求,需要借助大学这一智力库提供相关指导和咨询,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学教学研究的学者应面向中国的国情提出完善行政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的解决方案。他还结合所负责调研组的具体任务,分析了朔州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现状和在城市化、乡镇合并、基础设施建设、行政体制改革等方面面对的问题。
石亚军书记作总结讲话。他指出,2011年暑假我校教师和研究生赴山西朔州调研收获良多且富有成效。正如调研团成员所说,通过调研,师生相互之间增强了了解,增进了情感,但是,更重要的是此类实证调研回应了管理、实践的现实需求,是社会科学研究面对国情、面对现实的应然回应路径。
石亚军书记指出,长期以来,社会科学的研究过于局限于课本和校园,相当多的学术研究是依赖于第二手材料,完全在书斋里思考和完成。但是,真正的社会科学研究,应当是植根于社会和生活,将理论研究建立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达至理论与实践结合上的跃升。在过去的人才培养中,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生经常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学业过半还找不到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学法科和管理专业的同学都不太清楚官司怎么打,政府怎么组建,权力如何配置,又怎么运行等等。应当说,必须要思考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如何才能回归实践、适应实际情况的问题。此次朔州调研可以说是脚踏实地在这个问题上找到了一个答案,也开了一个好头:社会科学的研究生们明白了如何找到逻辑起点,如何把理论和实际形态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希望参加调研团全体成员尤其是同学们能够坚持此次实践调研形成的良好习惯和作风,且能够保持一生。
石亚军书记指出,此次赴朔州调研,集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国情教育和人格教育三位于一体。通过调研,应当说全体调研团成员学习到一种精神,感受到一种责任,拓宽了学术视野,夯实了学术底蕴,开辟了学术研究的新领地,踏踏实实地做了很多很有意义的事情;此次赴朔州调研,让年轻教师和博士、硕士研究生认识到书本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差距:体会到理论可以指导现实,也可能会滞后于现实。在当前社会科学研究相当多的领域内,象牙塔内的思考、书斋里的研究,往往是游离于现实、滞后于现实的。此次法学和行政管理学专业师生暑假的大规模调研,对于扭转书斋式教育、书斋式研究,对于引导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师生关注本土和现实发展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石亚军书记最后指出,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与高层次人才培养,应当立足于中国现实的需要,立足中国实践这一肥沃的土壤,应当思考中国问题、总结中国经验、提出中国答案、构建中国模式。
上一篇:中国政法大学召开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研究生教学工作会议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