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留学预科 2+2留学 硕士预科 HND 3+1
中央财经大学出国留学预科班,中央财经大学硕士留学预科,国际预科,HND留学
 
 
预约报名登记
 
学生姓名:
身份证号:

预报项目:

联系电话:
中央财经大学国际中心咨询电话
中央财经国际教育中心
 
 
 
 
 

改革开放后的首批赴美中国留学生

题记:整整两年追寻,原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沈绿萍终于从太平洋彼岸发来“伊妹儿”,同意接受采访。1978年12月改革开放后首批赴美留学人员中,沈绿萍是来自上海的唯一女性。她学成归国后迅速投入发展我国分子生物学,参与以李载平教授为首的基因工程重大科研项目《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的克隆与表达》,获得1989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这个选择太对了”

  沈绿萍出身教育世家,有一个姐姐和三个弟弟,除沈绿萍搞科研外,全家人都是教授或教师。受大学教授父亲的影响,沈绿萍高中毕业后选择学习工科,1957年考入华东化工学院有机化学工业系抗菌素发酵专业。父亲因持有一些私营工厂股份,在历次政治运动中遭受冲击,仍然胸襟豁达,任劳任怨地工作,他是女儿沈绿萍的榜样。

  1965年9月,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合成牛胰岛素。次年底,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化学组主席访华,来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考察合成牛胰岛素的工作。当时沈绿萍是该所研究生,为中国生物科学的发展深感兴奋和自豪。

  接踵而来的10年“文革”浩劫,打碎了沈绿萍的科学梦。幸好与国防、民生有关联的科研项目仍可进行,沈绿萍还有阅读英文科技文献的机会,这使她有了默默坚持的力量。

  “文革”结束后,科学的春天来到了。沈绿萍对汲取国外科研进展信息如饥似渴,每次国外学者来讲学都争取听讲。1978年初秋,所领导通知沈绿萍,你将有机会去美国留学深造。她简直不相信这是真的,最后决心一试。几个月突击英语学习使她顺利过关,成为改革开放后首批赴美学者中的6位女性之一,这年她38岁。

  出国前夕,有件事让她左思右想:究竟挑选美国哪所学校?李载平教授替沈绿萍作出选择,选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因为该校生物化学系科研水平高、技术力量强,站在此学科的国际科研前沿。沈绿萍事后回想,这个选择真是太对了。

  融入普通美国人家庭

  沈绿萍第一次出国,觉得有些紧张。美国的许多事让沈绿萍感到新奇:街上有那么多小汽车,却很少行人,几乎没什么汽车喇叭声;公共汽车上只有司机,不见售票员;超市货架琳琅满目,干净而整洁,连猫狗食品罐头也中规中矩,与人吃的食品罐头没多大区别。沈绿萍先在华盛顿乔治城大学强化英语,看到一个个留学同伴都联系好了学校奔赴目的地,她差不多等了5个多月还没消息,心里真急!

  再有,身为女性,一个人前往人生地不熟的旧金山,万一有事去找谁?沈绿萍亦有担心。上海生化所王应睐所长知道后,亲自替沈绿萍写了介绍信给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生化系美籍华人杨人济教授,很快落实了接收学校。杨教授是沈绿萍在旧金山认识的第一位华人,她至今深深感谢杨教授的关心、照顾,使她在美学习生活顺利。

  中国大使馆帮助她联系了旧金山中美友好协会会员Jan夫妇,他们前来机场迎接,安顿她住在家里。沈绿萍融入了普通美国人家庭,跟他们一起买菜、洗衣、做家务、看电视,慢慢熟悉了这座城市。后因离学校太远,最后她只能离开他们,搬进学生宿舍。

  留学费用可不宽裕,听说学生宿舍办公室有一些厨房及生活用品出借,她赶紧去那里借用。这些用品都是别人的捐赠或是学生结束学业后留下的,帮了沈绿萍的大忙。

  自由探索生命科学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在生命科学医学研究方面占领先地位,当时在Dr.William Rutter主持下的生化系研究室已成功克隆了“鼠胰岛素基因”。

  第一天进入Rutter教授的实验室,沈绿萍惊奇地发现,那里30余名研究人员来自许多国家,大部分是博士后,都讲英语。实验室很挤,一个实验台常由两人合用,连走廊上也放了好几个办公桌。使她兴奋的是这里的先进实验仪器。当时国内用的吸管最低精确测量是几百微升,沈绿萍曾看到国外文献记载的生化反应仅几十微升,感到不可思议。而今眼见为实,这种替代吸管的精确小仪器呈现眼前。

  实验室整天有人工作,节假日也不例外。科学家的勤奋深深感染了沈绿萍,自由的科学探索氛围使她获益良多。这里几乎每周都有科学家作学术报告,Rutter教授实验室每周五下午4时后常有小聚会,大家放下手上工作,用着茶点交流实验结果和遇到的问题。Rutter教授经常参加,随和地与大家交谈。

  心灵一旦自由,科学火花飞溅。沈绿萍加入了一个课题组,大半年后,沈绿萍完成首篇合作文章,发表在著名的《自然》杂志上,教授和同事都为她高兴。沈绿萍与教授讨论后,又开始了自己的研究课题,而且进展顺利。她意识到,生命科学是生物化学研究的方向,对生物基因工程及未来实际运用有了新的思考。后来她又在美国发表了两篇论文,其中《人生长激素抑制素的基因顺序》一文发表在1984年4月·224卷《科学》杂志上。

  上世纪80年代初,分子生物学不仅是实验室研究理论课题,而且可直接运用于生产产品,为社会创造财富。1982年5月,沈绿萍归心似箭地回国工作,除了介绍和传授国外工作经验、承担研究生讲课外,她主要做基因工程的课题,确定科研路径,从事实际运用,应邀出访或讲学。她在上世纪80年代末定居美国。30多年弹指一挥间,沈绿萍至今感念国内的导师、同事,认为在科学生涯中能做一些微薄的工作,与自己的“成长摇篮”——上海生化所的培养密不可分,她对“娘家”的惦念是永远的。

上一篇:
下一篇:

 

学校地址:北京海淀区学院南路39号中央财经大学中财大厦四层

咨询电话:400-6767-050 010-59792021 值班:13552002836

Copyright @ 2013 WWW.LIUXUE11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央财经大学出国留学预科 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留学预科 中央财经大学本硕连读预科

北京三行华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证 040377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