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涛,40岁,美国科学家,出生于重庆南岸区。 受母亲影响,桑涛自幼酷爱自然科学,1989年在上海复旦大学硕士毕业后,前往美国留学,获博士学位,受聘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植物学系,后任终身教授。 今年3月,在经过5年的潜心研究,桑涛揭开了一万多年来养活人类的主要粮 |
桑涛,40岁,美国科学家,出生于重庆南岸区。
受母亲影响,桑涛自幼酷爱自然科学,1989年在上海复旦大学硕士毕业后,前往美国留学,获博士学位,受聘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植物学系,后任终身教授。
今年3月,在经过5年的潜心研究,桑涛揭开了一万多年来养活人类的主要粮食——谷物类(如水稻、玉米、小麦等)作物不掉粒的科学秘密。论文一发表,权威杂志《科学》(Science)立即在网上采用特快方式报道,随后又以封面文章刊载,引起全球极大反响。
“这得感谢家乡对我的培养。”昨日,记者通过国际长途电话和电子邮件等方式采访了住在美国的桑涛。
自幼酷爱自然科学
“老师的一句‘不知道’影响了我一生……”
“我小时候就酷爱自然科学!”桑涛用普通话侃侃而谈,语气和蔼、谦逊,并随时保持着科学家的严谨。当谈起重庆的生活,他仍显得激动不已。
1966年,桑涛出生于南岸区龙门浩,父亲在南岸区党校工作,母亲是南岸区农业局的公务员。读书后,在当时松散的教育体制下,他虽与大多数同学一样,也上南山掏鸟窝、下长江抓鱼,但对学习却非常感兴趣,特别是自然科学,一本《十万个为什么》更是被他翻烂了,还经常在家做一些如一张纸在大气压下承受一杯水重量等小实验。当时,母亲因工作需要,时常到田间地头推广农业科技,如利用昆虫的趋光性,在稻田里点上一盏灯,下面摆上一盆药水等方式进行灭虫,跟着母亲做这样的事成了桑涛最大的快乐,也正是这些在田野和山林中对大自然的接触激发了桑涛对植物学的热爱。
桑涛说,因时间太长,他读书时发生的很多事情已记不清楚,但“老师的一句‘不知道’让我至今记忆犹新,无形中也影响了我一生!”那是读初中时,有一次,自然老师在讲到DNA的一个问题时说:“这个问题我不知道,等你们长大以后再去搞明白!”原来自然界中还有这么多问题是人类的认知空白,这更加坚定了桑涛想当一名科学家的愿望。
“他小时最大特点就是专注。”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党总支书记祝天钧是桑涛的亲舅舅。他告诉记者,桑涛小时候干事特别专注,家里大人聊天,桑涛能静静地坐在一旁听几个小时。有一次,他带着不到十岁的桑涛到成都旅游,面对连不少成人都搞不明白的历史问题,桑涛却在导游的讲解下听得津津有味。
小学毕业后,桑涛先后就读了川外附属学校、90中学(现龙门浩职业中学),后于1982年从重庆一中高中毕业,考上了上海复旦大学生物系植物学专业。
有一次,他将研究成果寄到国外发表时才被告知,别人早已研究出来了。这让他深受打击。
桑涛说,本科毕业后,他又考上了复旦大学研究生,主攻植物系统进化学。其间,他感受到了科研带来的快乐,开始没日没夜地跑实验室,查文献。
有一次,他经过艰苦努力,写出一篇有关系统发育重建的理论方法的论文,自认为水平不错,立即找到学计算机的同学制成软件,邮寄给国外刊物。不久,他收到国外审稿的回信,怀着激动心情开打一看,岂料对方说这一课题在80年代初就已有人研究出结果。这让桑涛深受打击,也让他看清了国内在该研究领域与国外的差距。
1989年,桑涛硕士毕业,分配了工作,但他没有心思上班,而是一心想实现对科学的追求。此时,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恰好向他发来邀请函,并提供全额奖学金,这让他兴奋不已,便于1990年前往美国留学。
后经5年努力,1995年桑涛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而在博士论文还没答辩之前,他就经“百里挑一”的残酷竞争,应聘上了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植物学系的助理教授,随后他在哈佛大学做了一年博士后,才返校任职,现已升任为科研实力强劲的密歇根州立大学植物学系终身教授。
跑遍了半个地球 充满痛并快乐的研究
桑涛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全身心投入到了研究中。为收集植物标本和研究材料,他几乎跑遍了半个地球,其中辛酸难以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