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美国几乎每个合格的申请人都能如愿以偿地进入自己选择的大学。当时,学生一般只申请一所学校,而学校也不设录取办公室,没有正式的录取程序。学生的家长或高中的校长给大学校长写封推荐信,学生在秋季到校参加入学考试,如果成绩合格,就可以入学。耶鲁大学校长安吉尔就曾说:以前的大学是你只要能来、并交得起学费,就可以进来。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交通的发展,财富的增长,越来越多的青年想要到大学接受教育。达特茅茨学院在1918——1919年有新生不到400人,但第二年则猛增到近700人,这还是在拒绝了100多名合格者之后的人数。两年之内,达特茅茨学院在2月份就完成了全年的招生指标,有一半申请人被拒之门外。校长霍普金斯认为,这种“先来先缺的招生方式非常不合理,于是聘请了一个录取办公室主任,与他共同制订了美国第一个全面选择性录取学生的计划(哥伦比亚大学是美国第一个使用正式申请入学表格的大学)。霍普金斯校长罗列了九项选择性原则:
1 特殊的学术成就:这一条就足以满足选择条件;
2 高标准的学术成就:应该认为是倾向于录取的证据;
3 学校(高中)官员或其他与之相熟悉的人对他的评价和校方证明的杰出能力;
4 申请的时间顺序;
5 职业分布原则;
6 地理分布原则;
7 所有合格的达特茅茨校友和官员的子弟(都应与录取);
8 低等学术成绩应是不予录取的先决证据;
9 全年级的学生都将依据隶取标准录取,不能因为他已经订下住处而破格。
达特茅茨的录取过程还要求学生写一份个人意向并且参加面试。以上这些原则从1922年起开始实施,至今仍是美国大学录取新生的基矗
1920年,全国只有13所大学拒绝合格的学生,达特茅茨学院拒绝了1600多人,名列第一;普林斯顿大学第二,拒绝了1500人,宾夕法尼亚第三,拒绝了750人。哈佛只回绝了200多人,耶鲁来者不拒。普林斯顿董事会率先决定将在校生人数限制在2000人左右。但新生供过于求的情况只在少数声望很高的学校才发生,绝大多数学校还是认为多多益善。1982年美国的一部小说中,有这么一段话:“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花费很大的精力来防止麻烦。而防止麻烦最好的方式就是注意你周围的是什么人,有多少。”很多人认为他们挑选学生就是以这一条为其基础之一。
本文章关键词:美国,国大,大学,学的,的录
留学114为您提供更多出国留学,国内留学预科更多信息www.liuxue1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