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主播的奋斗经历
尽管留英工作不是件容易的事,很多人还是抱着“尽力而为”的态度去积极寻觅,甘愿成为“英漂”一族。毕业后花半年甚至一年时间找工作的大有人在,在多方投递简历等待面试的过程中,他们还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毕竟英国的待业成本比我们高多了,所以很多人选择打零工维持生计,但有时连一个餐馆侍应生的低级职位都要等两三个月才能竞聘成功。
正因为大的就业环境不够理想,“守株待兔”成为过去式,不少留学生选择主动出击——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找不到工作就去兼职、去实习、去做志愿者、甚至去创业,为将来求职成功提前铺路。我身边就有不少留学生主动参与志愿服务——虽然工作不好找,但义务劳动的机会还真不少。做义工在英国很受推崇,如果一个人从未服务过社区、学校或慈善机构,他有可能会被怀疑缺乏奉献和互助精神,从而被同等条件的竞争者PK掉。
我的传媒专业同学Linda(李丹),正在为英国一个华人广播电台义务制作一档名叫“中国下午茶”的华语广播节目,从策划选题、准备文案、邀约嘉宾、现场录音到后期制作需要花费大量私人时间,但女主播Linda认为这很值得,因为这档节目不但能够丰富当地华人的生活,对她个人能力也有很大提升。
男主播Roger(郑继伟)的个人经历更富传奇色彩,2007-2008年他在英国读硕期间,发现当地手绘鞋市场仍有空缺,于是大胆找到当地人合伙注册公司,做起了手绘帆布鞋代理生意。他觉得留学生在英国要找份好工作相当难,还不如自己做做看,没想到还真赚到了钱,不但实现了自给自足,而且还有望将读博士的三年学费也赚出来。
关于创业的艰辛,Roger不想说太多。在兼顾学业的同时,他独力承担了联系货源、设计定稿、运输关税、质量监控、售后服务、参加国外展会等多个环节的工作,压力可想而知。与此同时,他每周还要在社区医院从事兼职清洁工作约20小时,同时继续攻读硕士课程——由于之前读的是文科类硕士,而他一心要读的实验经济学博士学位要求理科类硕士研究生背景,他毅然决定拿下第二个硕士学位。
“现在我最缺的就是时间。清洁工主要是体力活,我会边扫地边想问题,工作间隙也会躲进厕所偷偷看会儿书,没想到我还被评为今年的最佳员工呢,看来是潜伏工作做得好,哈哈!”Roger乐观地说。
印度男孩在英国求职
印度男孩Jay从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商学院MBA毕业已经三个月了,目前还没找到工作。我和他走进学校咖啡厅,他警惕地伸着脖子四处张望以免撞到熟人:“我都快被问烦了,每次和别人打招呼都要被问到工作的事,答案还在风中飘荡。”
Jay的目标是成为一名管理咨询顾问。他本科毕业于印度有名的安娜大学,先在IT行业干了两年,然后转行做了私企业务发展代表,一年后决定出国继续深造。去年他在MBA咨询课程的项目中连续拿到三个“优”,在英国上过学的外国人都知道这有多难——没想到更难的是,过去三个月他一共只投出七份简历,全部石沉大海。
“我是班上最年轻的学生,之前只工作过三年。其他同学大多拥有五到八年的工作经验,但不是所有的英国公司都认可这些异国工作经验,而且他们只认名校。”Jay抿着嘴说。作为一名成绩不错的亚洲学生,他的求职经历在母语非英语的商科留学生中具有一定代表性。
起初他将目标锁定英国排名前20的管理咨询公司,并向其中有招聘计划的公司投递简历,但没有收到一个面试通知。“后来我坐不住了,打电话也没什么用,我就坐火车去伦敦登门拜访其中一家公司,跟前台软磨硬泡半天总算见到人力资源经理,对方问了我几个问题:‘你是哪所商学院的毕业生?你考过GMAT(经企管理研究生入学考试)吗?你以前在跨国公司从事过管理工作吗?’我老实告诉他们我非牛剑,没考过GMAT,也没在跨国公司做过管理。他们的态度立刻就冷淡下来,让我留下简历回去等消息——这就说明没戏了。”
“我的父母经常打电话催我,找不到工作就早点回国,年纪不小也该结婚了。他们还埋怨我为什么不降低要求,在英国找一份IT技术类工作应该不难,可是我不甘心!”Jay说着有点激动起来,“我大学毕业后花了三年时间才知道自己要什么,我喜欢并擅长商业咨询,它能激发我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我就想做这行!如果我为了糊口去做和原来差不多的技术工种,那我何必花那么多钱跑到英国读MBA呢?”
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屡次碰壁之后,Jay调整求职战略,将关注范围扩大到英国所有中型以上咨询公司,并开始考虑他之前不屑一顾的初级分析师岗位。
Jay现在和一位同专业的印裔同学合租一间公寓。不同的是,该同学将求职目标锁定印度本土,拥有8年工作经验的他目前已拿到国内三家公司的录取通知,而他经过权衡,决定放弃惠普印度分公司的技术类职位,选择美国运通银行印度分行——很快就要回国上任的他心情很好,虽然对离开英国仍有些恋恋不舍。
但Jay似乎并不羡慕他的同学:“人活着要有信念,我的信念就是从事喜欢并适合自己的工作,为此我可以耐心等待——三个月、六个月都不是问题,暂时的焦虑和迷茫肯定有过,但我已调整好心态。只要我目标明确、定位合理,我不会让自己偏离航向。”生于1984年的Jay还是个年轻人,但他眼神中已经有了三十岁的沉稳。
他是怎样当上巴克莱分行经理的
多年前,他是土生土长的广东小男孩,曾为港剧《大时代》描述的上世纪70年代香港股票交易所里的神秘氛围着迷。30岁这一年,他成为英国巴克莱银行的分行经理。
他叫James,初中二年级时就到了英国,2003年毕业于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商务管理专业。当时英国就业环境总体向好,和现在比应该算一个黄金时期,而James的理想是进入金融行业。
即便如此,找工作对刚出校门的华人留学生来说仍非易事——当年和James一起毕业的20多名中国同学,几乎全部回国发展,留英工作的只有一两人。那他是如何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呢?
“刚开始对自己很有信心,毕竟在英国生活学习了十多年,有双语优势,大学成绩也不错。”James自信满满地向多家银行及企业投出简历,大多数石沉大海,偶尔也有面试机会。“我的第一份工作是推销员,挨家挨户上门推销家庭供气服务,无底薪。”James对这份短期工作至今记忆犹新:“吃闭门羹是常有的事,身穿西装革履,手拿公司资料,说得口干舌燥,走得脚上起泡。庆幸的是在我上班两周之后,突然接到了巴克莱银行的录用通知,那一刻我站在太阳底下,心中有种难以置信的感觉。”
如果说进入巴克莱银行是一种幸运,James取得今天的成就凭借的就是“坚持”。他从最初级的柜台出纳员做起,数钱一年半后晋级为顾客服务协调员,一年多后升职为个人银行业务主任,咨询小方桌前一坐又是三年多。每日周而复始处理同样的业务,难免产生厌倦情绪,他曾有过下班通宵打网游上班无精打采业绩下滑的荒唐时光,也曾动过换东家的念头,但“坚持”二字让他赢得了机会。
“我意识到自己不能这样颓废下去,于是决定报考CFA(注册金融分析师),这个考试很难,准备时间也很长,忙起来就没心思玩了。”在积极备考的过程中,James找回了工作激情,他所在的分行规模不大,综合业绩却在整个诺福克甚至东安格利亚地区都名列前茅,他的个人业绩也经常遥遥领先,前分行经理常拍着他的肩膀称赞他。
没过多久,前分行经理升职高飞,近十位个人银行业务主任对这个空缺职位虎视眈眈,而James是其中唯一的华人。应该说巴克莱银行的人才招聘选拔流程是透明公正的,凭借六年从业经验和过硬的个人业绩,James从众多竞聘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新任分行经理。
James的下一个职业目标是拿到CFA证书,然后寻机携女友回国发展——在外漂泊多年的他常常思乡恋旧,而国内蓬勃发展的金融行业潜伏着无数机会,无论是外资银行、国有银行、风投机构还是对冲基金,都有可能成为他的职业生涯的新起点。
澳际编辑本文章关键词:留学预科,出国留学 留学动态,工薪家庭留学,出国留学 留学澳洲
留学114为您提供更多出国留学,国内留学预科更多信息www.liuxue1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