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一次去伦敦的晚班车里,下车时候,我拿着一本AtoZ地图问一位穿着皮夹克的中年人,对方一开口把我给镇了,他的头微偏,目光从我的肩膀处掠过,带着思索的样子,那一口英语,吐字清晰,几乎每个词尾的-s,都特别地跑到你的耳朵里,稍稍立正一下,然后沿着极其清晰的路径,站到你听觉皮层的某个位置,一下子激活了你要找到的那个词。
这些年我有意无意地模仿那位先生的言谈举止,多次操练之后,发现这是一种仪式感极强的英派风度,而我的词汇量没什么见长的迹象。这样的停滞,让我重温往事的时候,很多大学迷思,豁然开朗。
社会的灯塔
倒退到1998年,当初北大百年校庆时候,邀请了一大帮世界各地大学校长在人民大会堂祝寿。北大校长的话忘了,而牛津大学校长话,只记住了一句,"大学是社会的灯塔"。仅此一句,足以提神,让当为年轻狂的我越发狂热。
在那近半年的时间里,有一种叫"北大精神"的东西在你耳边絮絮叨叨,以书商的回忆录、准大师的讲演、老先生的逸事、学生的崇拜、在整个社会漫延,以至于当我告诉别人自己是北大的,如果对方不紧接上"精神"两字,简直就是无知。更何况,还是灯塔。
"北大精神"属于一个更大的舶来精神,叫"大学精神"。
在1998年我接受的聒噪里面,"大学精神"是一个确定无疑的东西,蔡元培先生的德国大学里面有,哈佛耶鲁也有,英国的牛津剑桥也有。拜精神所赐,留英的学人,常有一种义和团战士请孙大圣附身的情怀,在punting的时候,斜躺着看那万里无云的蓝天,默默地在心里念着:"噢,康桥,还真没有一片云彩。"
如今,兄弟我在英国,北大已被斩断,精神荡然无存,唯有八卦生生不息。当我找到当时说话的校长,叫卢卡斯,英文是Colin Lucas,大为感叹,他正是现任伦敦市长鲍里斯的教父。鲍市长当年牛津毕业后,到《泰晤士报》做实习生,干了不到一年就走人,原因是伪造教父的话,被《泰晤士报》开除。
这算不算一种牛津精神?
本文章关键词:美国留学 英国留学 加拿大留学 德国留学 法国留学,中央财经大学留学预科 留学预科
留学114为您提供更多出国留学,国内留学预科更多信息www.liuxue1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