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吕静犹豫的是小女儿,如果像大女儿那样,在日本读到小学毕业才回国,那么在语文、数学等方面,她将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追上国内的同学;而在校园文化、人际关系上,没人能预料她是否能与自己的故乡重新融合。
在这次调研中,过半受访海归子女表示:不适应国内的教育。他们的父母也因此在走还是留之间艰难徘徊,而期望最大限度招揽人才的上海政府有关部门,则更为忧虑:好不容易引进的人才,怎么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而再次离去?
调查显示,中国77.7%的部属高等学校校长、84%的中国科学院院士、75%的中国工程院院士、90%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62%的博士生导师都有留学经历。
目前海归最为困惑的项目依次为:子女教育(29%)、事业发展(27%)、住房(13%)、收入报酬(11%)、照顾老人(10%)。
副市长难忘人才得而复失之痛
一位海归人才的离去,让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至今无法释怀。
几年前,一位旅德医学博士对上海的发展环境和沪上一家著名医院提供的专业平台很满意。但是回国后,初中升高中的小儿子对国内教育怎么也不适应。这位海归没办法,最后只好又举家搬回德国。
“事情过去几年了,沈市长和我们聊起的时候,还一直念念不忘。花大力气引进的人才,因为孩子教育而不得不再次离开,真是太遗憾了。”这种对人才得而复失的遗憾,上海市侨联副主席张癸也深有同感:“这种情况,我们侨联遇到的更多。随着海归人才回国越来越密集,我们的工作很大一部分就是解决这个问题。”
“上海的侨情有个突出特点,就是拥有众多属于高级知识分子层次的海归人士,从历史上就是这样。这是奠定上海人才高地的基础和优势,但也给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张癸介绍,上海海归子女的教育和适应问题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特点,即学前教育和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孩子适应性较强,高中毕业班及以后阶段,因为可以有多项升学选择,压力相对较小,主要是义务教育中间阶段的海归子女面临教育适应与融入的突出问题。
一腔热血要回来报效祖国,但尽享欧风美雨的子女却怎么也无法适应国内的应试教育。张癸在给上级有关部门的侨情专报中,将之形象地称为“这是阻拦海归报效祖国的马奇诺防线”。
经过长达近一年的调研,吕静在报告中写道:在实施引进海外人才的国策中,海归子女回国后的教育衔接和融入问题的解决与否,是留住人才的关键。
“一缕春风”回国之后变沉默
“我大女儿在日本时非常活跃,常常利用捐赠的图书、班级活动宣传祖国的文化和成就。她的阅读量蛮大,思想成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同学们都很钦佩她。有一次我去学校,日本老师真诚地对我说,您的女儿像一缕春风,带给我们许多新鲜和温暖。”吕静的骄傲不仅是为人母者的天性,这种肯定里,包含着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尊敬。
但这“一缕春风”回国之后,却变得沉默了。
女儿在银行排队,有人突然冲到她面前夺过她手里的笔填单,然后扬长而去,既无“对不起”也无一声“谢谢”;在学校食堂里,女儿看见一个女同学不小心把菜汤撒在一个男同学身上,男孩一言不发,拿过自己的汤碗就扣在对方身上,男孩觉得天经地义,老师默不作声。虽然女儿的成绩逐步进入好学生的行列,但孩子对国人素质的失望和不解是显而易见的。
“孩子根本没办法保证每天一小时的体育运动时间。”吕静回忆:“我的大女儿4岁去日本, 12岁回国。在日本,她只在小学毕业时有过一次考试,还并非升学根据。”
回国后,吕静发现自己完全被孩子捆绑住了。“每天下午3点半放学,一直到晚上9点半,我这段时间都给了孩子。”吕静发现国内的家长成了家教,辅导、检查大量的家庭作业,很多应该在学校完成的教学内容,老师以检查孩子作业的方式留给家长,并要求家长签字确认,而本该承担教学职责的学校有时只是检验效果。
“我什么也做不了了。”吕静说,“其实现在家务可以社会外包,保证和孩子正常的交流时间也是为人父母的责任,但是一些学校和老师把本应学校完成的任务转嫁给了家长,造成家长的时间被大量挤占。”
两代海归,一样的困惑
几年下来,大女儿已经慢慢对中国校园生活和学习得心应手,但吕静却渐渐意识到,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从本质上说,和女儿曾经面对的东西是一样的——我们的校园怎么了?
不仅是老师的一句呵斥,不仅是一个周末被作业挤占,不仅是遭遇一次不文明现象,病的,也许是中国教育本身。
“我最惊讶的是,有一次和国内同学聚会,他们说起自己儿女的婚事都是他们这些父母介绍而成的。我问为什么不让年轻人自己选择,他们说介绍的才门当户对啊,自己找万一是农村的你怎么办?”
吕静感受到中国社会表面繁荣下的暗流汹涌,“最可怕的是这种嫌贫爱富已经渗透到教师心里。”回国后,吕静慢慢发现校园里已发生了某种无法言说的变化,“很多老师在招研究生的时候也不愿意招家庭贫困的学生。一开始我不相信,后来发现是真的。我们读书的时候,家境贫寒的学生往往特别刻苦,所以我招收研究生并不在乎学生的家境。”
像吕静这样以实际行动表示异议和坚持的教育工作者不在少数。但没人能否认,当下农村和城市底层的年轻人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进入更高阶层的路似乎正被某种无形的东西挡住。
两代海归面对狂飙突进的中国社会,一样感到困惑,无论你是10岁还是40岁。
“教育不是带兵,不必整齐划一”
作为母亲,吕静把保护孩子的个性看得格外重要;作为老师,她为那些年复一年在应试教育里磨掉个性的年轻人感到惋惜。“学校不是部队,教育不是带兵打仗,怎么能对所有人、所有事的标准都整齐划一呢?”
回国后,学习成绩成了校园里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准,小海归们要一边忍受初回乍到的孤独,一边追赶国内艰深的课程。
今年15岁的杨洋,6岁到12岁随父母在美国度过。他的学习经历在小海归中很有代表性。国内的功课对杨洋来说,汉语古文竟然相对容易,他给出的原因也很简单:“古文对国内同学来说也很陌生。”但在现代文上,他就有些吃力了。英语是杨洋的优势,今年中考,他的英语成绩是全上海第一。杨洋也知道上海的英语教学水平普遍较高,但这种微弱优势,给了他宝贵的自信心,帮他挺过了回国之初的那段艰难时光。
而更多的“海归”青少年,对于国内学校的评价体系难以适应。考试多、难,考后排名,成为他们极大的心理重负。问卷调查显示:约有80%的受访者关注国内每次考试后的成绩排名。在访谈中,有孩子表示为了应付考试、取得好名次,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复习、巩固,根本没有创新思维的时间。还有的孩子刚回国时,在国内的评价体系下,骤然从一个优秀学生跌落至差生,每一次考试和试后排名都是一次对自信心的打击。
而目前国内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几乎很少意识到这些小海归回国后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对于他们的问题和困惑,没有相应的对策措施。很多国内老师习以为常地对学生呵斥甚至谩骂,不尊重孩子的个性和自尊。这强化了海归青少年对国内教育体制的厌恶。
记者手记
一份报告的重量
这份报告所反映的问题,一篇采访难以言尽,但记者却深刻感受到这些问题的迫切。
从百年前开始的留学潮,到当下的回国创业热,上海始终是海归人士最偏爱的城市之一。为了积聚人才高地,形成智力优势,上海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可以说是不遗余力。
在采访中,一位侨务干部感慨地说:“在解决海归子女的教育问题上,上海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在政策制定上花了大力气。在全国来讲,我们也是走在前面的。”
“现在几乎每一个引进回来的人才都会提出帮助解决子女教育问题。刚回来的想进好点的学校,孩子不适应的要转学。” 上海市侨联副主席张癸告诉记者,侨联干部已成了义务的教育咨询员,经常要介绍全市有哪几个示范性高中、哪个学校有国际部、如何才能进入那些炙手可热的重点学校……
张癸介绍,上海早就制定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海归子女回国就读的政策,但由于目前国内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好学校进不去,一般学校海归父母又不甘心。”据了解,目前浦东新区在这方面的执行力度最大,效果也最好,“只要有浦东归国留学人员联合会的证明,辖区内的公立学校必须招收孩子入学。”
这份由复旦大学侨联、杨浦区侨办、上海欧美同学会共同完成的调研报告是全国首个深入、系统地研究海归子女回国后教育困境的一手资料。张癸表示,“我们把这次了解到的问题如实地向中央有关部门作了汇报,得到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这次调研也体现出上海在这方面的预见性和前瞻性。”
翻看着调研组一年来的座谈记录,记者能清晰地感受到,小海归们有点不开心。而未来,他们也将是上海人才高地的一分子,显然,要保持上海的智力优势,首先要让小海归在校园里如鱼得水,所以这份报告的分量,格外沉重。
何妨给海归子女开小灶
如何解决这些困境?这份调研提出,可以借鉴诸如美国的ESL(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非母语英语课程)等培训方式,设立“中文强化班”(或回国适应强化班)等课程,帮助孩子尽快地度过中文的适应关。
“真希望我们的老师能因材施教,对刚回国的小海归,耐心一些。”吕静建议在海归青少年比较集中的中小学内设立辅导室,“国外学校一般都有心理咨询室或国际交流室,有条件的学校最好能够聘用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的辅导员。”在调研报告中,还建议成立海归青少年家长委员会,构建家校互动新模式。
在采访中,张癸感慨地告诉记者:“其实,这些小海归也是一种人才,应该好好呵护培养。他们对社会事务的关注度、参与意愿都非常高,表现出极高的志愿者精神。自发、主动帮助别人的特点,在这些海归青少年身上特别突出。”
大部分海归青少年具有相当的国际视野,“在综合素质上,他们的表现往往优于应试教育环境下的国内同龄人。”吕静告诉记者:“其实很多海归孩子归国后也是一缕春风。”他们所接受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有些已经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努力方向,他们出色的语言优势和对于国外民情风俗的熟悉是国家间交流的天然纽带。
然而,当高考临近时,这些被中外老师赞誉为像“一缕春风”一样的孩子将直面残酷的现实:面对完全在应试教育环境里形成的国内高考分数线,他们很难考上国内一流大学,而与国际脱轨的国内中学教育,又对他们申请海外一流大学形成障碍。
唯一能让家长们减少负疚感的是上海市对三侨生的优惠政策,但真正能享受到政策优惠的也仅有35.04%,很多人因不具备华侨身份而无法享受这一政策。
上海市目前对三侨生中考、高考均实行加5分的优惠政策,吕静则认为“这远远不够”。“对回国时年纪较大的海归孩子来说,5分远远不够填平语言水平的差距,更别提数学等其他科目了。”
“我的小女儿也已经一年级了,我的访学一般需要一年,要去就得早点了,不然孩子回来就要超过适应新环境的最佳年龄了。这次调研报告显示,超过12岁的孩子回来后,适应就艰难得多了。”
在采访的最后,吕静一边关掉存有那份长达16000字调研报告的电脑,一边继续思量采访开始时触撞的那个难题。
本文章关键词:出国留学预科
留学114为您提供更多出国留学,国内留学预科更多信息www.liuxue1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