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可能由于各方在争夺中“用力过猛”,申城上海的两所知名高校把“暗战”演绎成了“明战”,这一事件把国内高校生源之争推向了白热化。7月1日,复旦大学招生办网站发布声明称,在招生过程中有人冒充复旦老师致电考生,表示复旦已经取消之前与考生签订的“预录取”协议,以此来影响学生改志愿。
为此,复旦大学指责其他学校的“搞鬼”行为,并表示要追究法律责任,虽然“预录取”协议尚不知有无法律效力。在声明中,以“上海西南部某理工类高校”被射影的上海交通大学却很快回应,其招办声明本校招生老师无人冒充其他院校老师通知考生取消其与他校所签协议。并表示对一切捏造事实、诋毁本校的行为,依法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对于两高校的“口水仗”,近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名校掐尖‘撕破脸’揭招生竞争冰山一角”的文章。
的确,高校生源之争的“标志性”事件,绝非仅此一桩。不太健忘的网民可能还记得,去年清华等7所名校刚刚宣布联考,北大等7所名校便紧随其后宣布“联盟”,被网友戏称为“北约”与“华约”之争。为此,新华社还曾以《高校“联考”:良性互动还是恶性竞争》为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文中介绍,复旦大学一名叫陈怡君的学生,参加了2009年清华等高校组织的“五校联考”,也参加了复旦大学的自主招生选拔,但她认为虽然她的选择增加了,可准备考试的负担却加重了不少。
其实,媒体的质疑和剖析仅出于媒体的良知而已,可是当柔软的舆论遭遇僵硬的制度时,往往显得有些无力甚至羸弱不堪。因为在我国高校招生制度历来都是“考=录”,高考成绩是高校录取学生的唯一参考标准,莘莘学子十年寒窗只为“高考三天定乾坤”,考好了也就被名校录取了,一旦考砸了,没有几个人能像钱钟书当年那么幸运地被破格录取。
比如,一对夫妇向中新社记者讲述,他们的女儿学习优异,被保送上南京大学,但孩子想上北大,并且每次模拟考都超过北大录取线,于是做出决定,放弃南大,报考北大。但鬼使神差,高考分数却离北大录取线仅差一分。最后只好复读!
美国也有类似于“中国高考”的SAT,但这只是考试,与招生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每年进行七次,考题不是由高校出,成绩也不由高校评。许多美国顶尖大学在统计考生的SAT考试成绩时,不管你考多少次,只取最好的单科成绩。假如你1月、3月和6月各考一次,3月份英语考得最好,6月数学考得好,证明你有这个能力,低分时可能其他偶然因素造成的。所以计算成绩时取3月份的英语成绩和6月份的数学成绩。
美国高校在录取新生时,要依据中学学业成绩、SAT成绩、入学申请书和推荐信、面试成绩和大学招生中的特殊标准。由此可见,SAT成绩在美国高校录取过程中只占很小的权重。
据了解,十多年前美国哈佛大学就曾把165个SAT满分的“高考状元”拒之门外,理由是综合素质较差,其实根本上还是美国高校的招生规则是“考≠录”。
一言以蔽之,中国高校招生中“抢生源”、“北约”“华约”之争等一切乱象,其根源在于“唯考分论”的录取制度。如能建立起“考≠录”的招生制度,争抢优质生源的“暗战”自会熄火,一切于此相关的乱象也会消失。
高考的录取标准30年没有太大的变化,社会上呢,文凭和能力的角逐却早就沉淀出了一个二元世界。在唯结果论的私有经济领域里,文凭只剩下了唯一的作用,敲门砖。政府控制的机关部门里,文凭的独特魅力还能勉强维持下去。我从来不觉得文凭上写的是北京大学还是北京科技大学,这种微小的差别有什么影响;也不觉得有没有本科学位证,是评定一个人是不是能有光明未来的重要标准。郭德纲说的:我不想自己的儿子衬10个文凭,最后在家里饿得跟灯一样。只有极少数把上学当做事业的人(这种人国外也有),把高考的胜利当做体现自我价值的毕竟渠道;剩下的人,能上个大学就行了,重要的延续一生的自我教育。至于说“考≠录”啥时候能实现,我觉得啥时候民办大学能办到211的水平,能吸引211大学的潜在生源来报名,才能实现考和录的软着陆。如果指望教育部一纸批文改变这一切,那一定是不可能的,需要民间力量来共同改变。
本文章关键词:留学预科 出国留学预科
留学114为您提供更多出国留学,国内留学预科更多信息www.liuxue1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