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来到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与来自日本、美国、法国和哈萨克坦等地近40名留学生一起听了“学说上海话”的本科对外汉语课程。
记者近日来到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与来自日本、美国、法国和哈萨克坦等地近40名留学生一起听了“学说上海话”的本科对外汉语课程。
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新华书店发行的教材很有意思。乍看全是古怪的汉字和拼音字符,仔细研究才发现里面充满编著者的智慧与苦心。英汉对照18课,包括上海话语音、特殊用语、句型、词语附录等,都用英语、汉语和拼音标注解析,方便学生阅读理解。
当授课教师刘建梅步入教室时,学生立刻用热情的声音喊:“老师侬好!”气氛一下子变得亲切起来。刘建梅告诉记者,她教“上海话”已有4年多,这门选修课每周两节,深受留学生喜爱。为了不辜负大家期待,她每节课都准备了满满一墙板书。
“侬”就是你,“伊”就是他,“嘎嘎三吴”就是聊聊天儿……刘建梅一边深入浅出地说明上海话的特点和规律,一边借助方言介绍上海风土人情,让方言知识和文化实践融合。
记者采访发现,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选修“学说上海话”课程的留学生大多有一定汉语基础,其中有汉语进修班学员、孔子学院学生和各个专业的本科生。学习上海话有的为了生活和工作进一步发展需要,有的是为了深入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还有的为了给留学生活增添更多乐趣。
“学会上海话,我就有了秘密武器。”“学习上海话,对于更好地研究某些现代作家的作品,了解上海的历史发展,研究汉语的特点有好处。”“我在学校收获很大,提高了汉语水平,学了点上海话”……学生们口口相传使这门课程的人气越来越高。
韩国留学生金起演是在学长推荐下选修了这门课。“我在上海有六七年时间,却一直听不懂上海话。平时看到周围的人聊天很起劲却不知他们在说什么。学了这门课,希望对我交流有帮助,让我更好地融入这个城市”。
来自美国的司马哲从小是“中国迷”,对中国语言文字和地方方言有浓厚兴趣。他觉得学习上海话不仅是“入乡随俗”,更让他在异乡有了“家的感觉”。“我很喜欢学语言,特别崇拜汉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家乡学外语的人很少,今年底我爸妈将过来看我,知道我学会上海话肯定特别惊喜”。
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院长程晔说,同济毕业的留学生继续在上海读研深造,或到跨国企业等外国驻沪机构工作的学生比例非常高。开设“沪语课”一是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也为上海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发展友好交往做了一件实事。
“课程的实际效果比我们预想的要好。‘上海话’教学是一种多元文化的传播方式和手段,是提高对外汉语和中国文化课程教学质量取得的新进展。”程晔说。
复旦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吴语方言研究室主任许宝华教授说,从生态语言学角度看,方言的意义存在于其社会性范式的建立过程中,方言的消亡则意味着一种文化、历史和民俗的消亡。所以,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学习方言,跟中国推广普通话的方针并不矛盾。
本文章关键词:出国留学 留学预科
留学114为您提供更多出国留学,国内留学预科更多信息www.liuxue1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