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大学校园里的梦想和浪漫为何消失了
2009年12月27日,位于首尔的A大学K教授研究室,随着“笃笃”的敲门声走进来一名学生。来意是什么呢?是请求把学分降到C以下。
该学生的学分是B+,虽然是个不错的学分,但是看起来他并不满意。K教授问起了理由。该生马上做出了奇怪的回答:“要想就业,学分要高一些,B+是不够的。请帮我把学分降到C以下,让我可以重修。”
K教授有些惊慌。虽然见过很多苦苦哀求只要不给F学分就可以的学生,但是自己主动找来希望降低学分学生还是初次遇到。“未来该有多么的不安才会……”K教授反复回味着苦涩感。
迷惘一代的悲欢
现在大学生的生活对于追求梦想太刻薄了。眼前就要担心吃穿,哪里还有什么梦想。这就是出现“现在大学里既没有梦想也没有浪漫”说法的原因。
延世大学的金皓起(社会学)教授说:“1988年首尔奥运会以后出生的一代是在经济上享受着丰足的生活成长起来的,正生活在被称为就业难的相对丧失感中,因此有很多内在的不满和恐怖。”最近20几岁的年轻人被称为“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
“迷惘的一代”指的是1990年代初期进行求职活动的日本青年层。这一代人需要在日本长达10年的不景气状况中进行心惊肉跳的就业竞争。“5人中有1人失业的状态”和我们的大学生很相似。
韩国大学生最近的话题当然是就业。百年不遇的全球不景气为青年失业火上加油。2009年11月统计厅统计的青年失业者人数是32万5千人,如果再加上不进行求职活动或正在进行就业准备的青年,则达到了120万。全体980万余名青年层中有12%左右没有工作。
就业了的青年的工作也并非很安定。作为合同工,甚至是短期临时工的人也很多。推迟毕业、留在学校进行就业准备的“第9学期在校生”也在每年增加。首尔的H大学经营学系的2009年(第二学期)的9学期在校生是41名,比2005年增加了46%。
因就业难而发生改变的大学文化
因遭受了就业难的伤害而放弃就业的自发性无业者也同样增加了。即既然明显不会被选中,何必非要挑战呢。这自然导致产生了“失败者(loser)文化”。这一文化指的是因反复的失败而对社会要求的基准感到幻灭,而自觉被淘汰的现象。
《经济学家》为了考察20多岁大学生的苦恼和悲欢,与大学生文化创造社团“生存竞争”共同进行了问卷调查,制造了个假想人物“崔未来”。 全国450名大学生接受了2009年12月28~31日实施的问卷调查,误差范围是在信赖水准95%的基础上±1.06个百分点。
本文章关键词:出国留学 韩国留学预科 出国留学预科
留学114为您提供更多出国留学,国内留学预科更多信息www.liuxue1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