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侨”是指1992年韩中建交后来到韩国生活的中国人,与已在韩国扎根120年的台湾国籍的“旧华侨”概念不同。“新华侨”正在韩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扩大自己的影响。
据法务部出入境外国人政策本部资料显示,居住在韩国的中国人正在逐年增加。韩中建交之前仅有195人(包括朝鲜族在内的中国国籍外国人登记者)在10年间已增加至8.45万人。至2004年为20万人,2006年超过了30万人,今年10月为39.48万人。出入境外国人政策本部信息分析科长崔景植说:“其中汉族为10.88万人,占整体的28%.” 相反,上世纪70年代一度达到3万多人的台湾籍华侨却持续减少,目前仅剩下2.21万人。即使不算上朝鲜族,来自中国大陆的新华侨也达到了台湾旧华侨的5倍。
新旧华侨在各方面都有差异。如果说旧华侨通过结婚、入籍等表现出了打算在韩国永久生活的态度,那么中国大陆的新华侨则有着“长期滞留”(long term sojourn)的倾向。旧华侨与本国的联系基本断绝,但新华侨却在两地同时巩筑基础,推进“多重基础(multiple base)”战略。建国大学中国现代史教授梁必承说:“区分新华侨的核心概念是他们在韩中两地同时拥有基础,应该把他们重新定义为‘新中国人(new ethnic Chinese group) ’。”在活动领域上,旧华侨一般从事餐饮业或小规模贸易业。但新华侨却凭借高学历和专业把活动领域扩展到了律师、研究岗位等专业领域以及中小企业经营等领域。最近急剧增加的中国留学生是最有潜力的潜在新华侨。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生活在今日韩国的新华侨们吧。
华侨精英涌入大企业
“要吸收韩国的一切!”
在首尔中区太平路新韩银行5楼金融工程中心,该银行科长冯沿鹏 (28岁)正在聚精会神地关注着显示各种信息的6个显示屏。今年9月4日走进新韩银行的冯沿鹏隶属于IB(investment banking)团队,负
生于中国辽宁省的冯沿鹏在小学、初高中时每过一年既跳级一次,于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电子工程系。4年后他成了年龄最小的毕业生,轰动一时。冯沿鹏先是在中国国营移动通讯企业大唐电信做了3年的研究员,之后在摩托罗拉和国家地理频道等外资企业的事业开发部门积累了经验。他最早与韩国结缘是2006年8月成为首尔大学国际工商学院(MBA)第一届学员。冯沿鹏说:“我会充分利用通过MBA课程在韩国建立的人际网络。”他毕业后选择在新韩银行工作。当时很多企业向他递来橄榄枝,但冯沿鹏说,新韩银行强调的“创造性革新”打动了我。他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境的意义会越来越淡薄。韩国经济要进一步发展,就要比现在更加国际化、全球化。如今中国经济正在转变为世界的市场,拥有广阔的可能性。我也相信韩国经济的增长可能性。”当问起他的目标时,他回答说:“我想成为像沃伦-巴菲特一样的投资家。”就15年后仍留在韩国的可能性,他回答说“70%”。就30年后留在韩国的可能性,他回答说,有可能的话,时间越长越好。冯沿鹏为了提高韩语水平,每周3次去延世大学学习韩语。“韩国企业和韩国人、韩国文化,可学的东西太多了,我想成为连接中韩两国的桥梁。”
2006年7月被SK电信录取的陈平(24岁)是北大英语系毕业。现在他是市场战略室经理,负责分析国内移动通信市场。
陈平说:“收到很多中国国内企业抛来的橄榄枝,但还是果断选择了韩国企业。未来具有爆发性成长潜力的中国移动通信一定会有我的一席之地的。”她还说:“在移动通信领域韩国可是世界最强的国家。有很多部分需要嫁接到中国。韩国之行是我人生的一次魅力选择,没有一丝后悔。”她的未来计划是,约两年时间里充分学习韩国文化以及韩国的移动通信,然后转到中国北京的SK电信。“在哪里工作并不重要。重要的不是在哪里,而是做什么工作。对于我来说,能够随时到韩国进行商务洽谈才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章关键词:出国留学 韩国留学预科 出国留学预科
留学114为您提供更多出国留学,国内留学预科更多信息www.liuxue1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