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德国“就业奇迹”
其实,早在遭遇全球经济危机前的若干年,德国就启动了一场全面的劳动力市场改革,包括对最低工资保障以及一系列行业用工管制的放松。对雇主而言,创造新的工作机会的成本变得可控,因而引发了巨大的用工需求。有学者认为,在2003~2005年德国用工制度改革期间创造出的新工作机会,大大缓解了社会底层社群的就业困境;而改革的后续效应在金融危机发生之际尚未完全释放,从而部分抵消了危机爆发后失业率攀升的上行压力。
其二,金融危机爆发后,德国政府在执行“短时工作”政策的同时,提供了综合配套的接济政策,出台了针对家庭的危机管理政策。除了执行“短时工作”的企业能得到政府补助(高至工资支出的67%),工人的家庭还可以获得税收减免、医疗保险金缓缴或少缴等福利,以稳定“短时工作”机会。据劳工部统计,德国政府在2010年一共支持了150万名员工和他们的家庭,保住了48万个职位。
第三,与其他国家相比,德国的短工政策操作更为精细化。它不是跨行业的“一刀切”,而是分行业因势利导地“错峰”执行,力求避免跨行业同步削减工时而产生消极的“共振现象”:包括劳动群体广泛的购买力下降、大范围职位流失现象等。同时,幸运的是,拜出口产品与行业多元化所赐,德国的出口型经济在经济危机中遭遇的订单减少冲击较小。
第四,即使是实行短时工作政策,劳工部门力求工人的时间得到有效利用。德国的短时工作中有一项重要工具——工时账户。经济低迷时,员工减少工作时间,工时数累积在一个账户里;而经济繁荣时,企业不必增加工资支出就可以增加员工的工作时间。与此同时,德国允许短时工人借调至其他工厂或企业上班,工作时间也储存进账户;不工作的时间内,也有义务的职业技能培训班,让劳工持续获得提升职业竞争力的机会。
那么,德国的模式能在别国成功复制吗?我认为,需要满足一些先决条件。出口产品与行业的多元化,使德国经济受益于具备一定持续性的外部需求,这一点对于那些支柱产业单一的出口型经济体就不再适用了。再者,像美国钢铁、汽车产业在经济危机中也曾考虑借鉴短工政策,但是,不同于欧洲短工企业用本地劳工、合规于欧盟劳工制度和最低保障线,美国的很多生产线则外包至墨西哥等地,当地劳工本身工资低廉,一旦再“被短工”,势必会离开工作岗位。其他涉及离岸外包的产业(例如电子产品、IT)也同理。
更重要的是,德国的“就业奇迹”是一个综合配套政策体系有效执行的产物。仅在经济危机爆发之后的两年多里,德国投入职业培训、环境保护、家庭救助计划等宏观配套工程即达到500亿欧元之巨。仅为保住一个短时工作岗位,即要花费1.36万欧元。
况且,短时工作政策并不是万能药,还有副作用。当全球经济走出危机时刻,德国可能迎来的是“没有就业率提升的经济复苏”。这是因为,当其他经济体的就业机会因经济复苏而普遍增加之时,德国的雇主们可能因为短时工的存在而没有再新招工的动力了。这对德国经济来说将是一个挑战,德国商业银行预测,今年即便出口回升,德国的GDP增长也将只有1.9%。
本文章关键词:留学预科,出国留学,德国留学预科
留学114为您提供更多出国留学,国内留学预科更多信息www.liuxue1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