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北京大学白先勇:一生结缘昆曲
2011年3月31日晚,二教109教室,以系列讲座为授课形式的“经典昆曲欣赏”课堂迎来其发起人—— 自称“昆曲义工”的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
课上,他从青春版《牡丹亭》与《玉簪记》的制作讲起,剖析古典美学与现代意识的关系;还强调推广昆曲需加强两岸合作,“台湾有一流观众,大陆有一流演员”。更有青春版《牡丹亭》主演俞玖林、吕佳粉墨登场。课后,不少同学围上讲台与白先勇交流,其中不乏“票友”级别的专业问题。本是8点半结束的课,直到9点后人才散开。
4月1日晚,北大博雅酒店,白先勇接受新闻网记者的采访,一起分享他的昆曲情缘。
结缘昆曲:昆曲是我半生的追求
1945年,白先勇9岁,住在上海。有一天,美琪大剧院演了一折昆曲,曲目是《牡丹亭》的一个经典片段,主角是梅兰芳和俞振飞,观众群里有一个小小的身影,那就是如痴如醉的白先勇。
“小时候虽然不懂,但印象很深刻。”昆曲在少年白先勇的心中扎下了根。15年后,白先勇完成了一部小说,名字就是当年上演的昆曲——“游园惊梦”。白先勇承认,昆曲是那部作品的灵感来源。
时光追至1987年,年至半百的他回到祖国,还是上海,还是昆曲。上海昆剧团的《长生殿》唤起了他一直做着的昆曲梦。此前虽然台湾也有一些曲社剧团,但让白先勇接触昆曲的机会却不多。这一番热爱一涌起便一发不可收拾,同年,白先勇在南京看到了张继青的《牡丹亭》,这一次他和昆曲再一次结上了缘,便不想再松开。
昆曲,这一从晚明到乾嘉独霸中国剧坛两百多年的“国剧”,这一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文化瑰宝,现在却日渐式微。意识到这个现状,出于对昆曲的痴迷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感,白先勇主动当起“昆曲义工”。
“昆曲是我半生的追求。”白先勇曾在媒体采访中感慨道。
青春版《牡丹亭》:打动了一群年轻的心
2003年,白先勇有了改编《牡丹亭》想法,早在1983年他在台湾就参与了《牡丹亭》其中两折折子戏的制作,后又结识苏州昆剧院的两位杰出青年演员——俞玖林与沈凤英,也便是青春版《牡丹亭》中柳梦梅与杜丽娘的扮演者。经过辛苦筹备与精心制作,一部青春、美丽、崭新的昆曲《牡丹亭》终于诞生了。
2004年,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首演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此后,青春版《牡丹亭》在两岸四地多次上演,至今已累计上演了188场。7年以来近200场演出,80%的满座率,单就北大而言,青春版“牡丹亭”三进北大每次的票都被一抢而光。
回忆巡演,白先勇难忘的是观众的反应,他说青春版《牡丹亭》最大的目的和效果便是“感动了大批大批年轻观众的心”。究其原因,他认为第一是《牡丹亭》的美,昆曲美学价值高,剧本强大,制作美,有青春气息。“每个时代的表演艺术应该反映那个时代的美学特征”,而青春版《牡丹亭》以它符合现代人审美观的美感动了观众。第二个是以情动人,中国人都有对文化认同的追求,都想知道中国的民族之魂在哪。在国外演出时,留学生观众热泪盈眶的情形让他印象深刻,他以此为例分析道:“这时候的眼泪是很复杂的,一方面是剧本动人,一方面则是出乎民族感情,自己的文化在外国舞台上发光,得到了外国人的尊重和崇敬。”
然而,这样一版定位于“青春”的《牡丹亭》会不会只是为了迎合现代人的审美方式,而失去了她原汁原味的传统?面对这样的疑问,白先勇强调其制作原则:“尊重古典但不因循古典,利用现代但不滥用现代。”白先勇并不赞成对昆曲进行彻底的创新,他希望在保持传统的前提下融入现代的元素。
“昆曲传承计划”:给昆曲艺术一个学术定位
2009年12月8日白先勇牵手北大启动昆曲传承计划,该计划第一阶段计划将用五年的时间,从“学研”“新知”“推鉴”三个方面入手,通过在北京大学开设昆曲公选课,举办昆曲文化周,优秀昆曲项目展演、推动数字昆曲工程,成立百位名人昆曲倡议大联盟,建立昆曲传承扶持基金等内容。
谈及开设昆曲课的初衷,白先勇表示“希望在大学里恢复传统文化教育,让大学生重新亲近传统文化,发掘传统文化之美。”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让他体会到,“现在年轻人的内心中有强烈的文化认同的渴求,他们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他们的DNA也潜伏着文化因子,一旦有了启发就容易产生共鸣”。而昆曲作为一门结合了文学、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的综合艺术,具有极高美学价值,是最好的启蒙教程。
白先勇表示,早在上个世纪初,吴梅和俞平伯就曾在北大开设过昆曲课,但受政治社会因素影响,传统艺术的生存曾遭受严峻考验,昆曲艺术也渐渐被忽视。他认为“时代不一样了,应该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的评估”。在北大这样的龙头大学开设昆曲课,是对昆曲艺术的一个学术定位,将对传承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有重大的影响。
白先勇反复强调,“大学教育不只是职业培训,也应该是塑造一个完整的人格。”他感叹, 美育与人格培养在大学教育中“太缺乏了”。受学业、就业等现实压力限制,学生不能很好地享受昆曲以及艺术之美,但他认为这恰恰是很重要的,“美育能教你认识人生什么是美,一种是视觉之美,一种是心灵之美。”
关于北大与昆曲,白先勇有很多美好回忆。2009年12月,青春版《牡丹亭》在北大百年讲堂公演。演出结束后,零下9度的夜晚里,大批学生排长龙等待签名的场景让白先勇感动不已。“有同学握着我的手说,‘谢谢您,白老师,将这么美的艺术带给我们!’”白先勇大声笑道:“这就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