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留学预科 2+2留学 硕士预科 HND 3+1
 
 
 
学生姓名:
身份证号:

预报项目:

联系电话:
北大未名咨询电话
清华留学报名
 
 
 
 
 

北京大学清代国际研讨会正式开始

    10月11日是相遇清代国际研讨会正式日程的第一天,学者们在“收藏和展示”以及“中国风”与“欧陆风”的主题下进行了精彩的演讲。会议开始之前,西东大学的Petra Chu教授首先向会议的组织者丁宁教授和资助方盖蒂基金会致以诚挚的感谢,正是他们的努力和慷慨资助得以邀请这么多出色的学者共聚一堂针对中西交流这一重要议题进行积极互动的深入探讨。

    北京大学留学预科 https://www.liuxue114.com/beida/第一部分“收藏与展示”由盖蒂研究院院长葛堂意(Thomas Gaehtgens)主持,来自香港大学的格瑞格• 托马斯教授(Greg Thomas)以英国小城布莱顿的英皇阁为对象阐述了这一建筑中浓郁的中国风元素以及其建筑内艺术珍品独特的展示特点。来自台湾大学的施静菲教授从清代宫廷中的西洋车旋奇器的制作、造办处的“仙工”技艺和广东象牙制作的具体环节进行关联,详细的探讨了东西方在工艺技术层面上的交流。

麻省理工学院的克里斯泰尔•史曼泰克(Kristel Smentek) 以《国际流通与本土变化:18世纪的器物与文化方面的相遇》为题,清晰的论述了特定历史语境下中西文化交流下的跨文化碰撞,当珍贵的瓷器进入法国之后,繁复的金属镶嵌戏剧性的改变了瓷器的外形和其原本的实用性,这种异域文化的本土化过程中所体现的混杂性和不纯粹性恰恰是这次会议的核心主题。第一部分最后一位发言者是来自莱顿大学的安娜•葛拉斯康(Anna Grasskamp) ,她针对大会主题详细分析了文化交流的两个例证,首先是北欧的“艺术珍宝馆”所收藏的镶有16世纪金属的中国瓷器,其次是欧洲的天文仪器在17世纪皇家收藏中的展示,通过这两个例证阐述了来自中国的工艺品在欧洲语境下的展示以及欧洲工艺品在中国环境里的体现。

下午的第二部分由丁宁教授主持,主题为“中国风与欧陆风”,第一位发言的是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余佩瑾,她以《郎世宁与瓷器》为题为与会的各位学者还原了这位著名的耶稣会画家参与工艺制造的历史细节,从雍正和乾隆的文献里出现的关于郎世宁为两朝瓷器画样改形的记录说明其参与工艺制造而呈现的西洋风是中西文化交汇融合的显著实例。来自悉尼大学的詹尼弗•米拉姆(Jennifer Milam)十分独特的从18世纪沙皇园林出发,探寻凯瑟琳二世眼中的东方幻象,园林内混杂的美学样式实际上是对中国古典园林的一种幻想的尝试,因此园林通过借用中国风的形式呈现出趣味的普遍性完成了凯瑟琳大帝时期帝国王权和身份的一种表达。

巴尔德研究所的梅玫以《相遇西洋锦:十八世纪清宫的欧洲丝绸初探》为题通过详细的图片资料解读了十八世纪清宫中西洋锦的来历、影响、用途以及意义。将西洋锦作为东西文化碰撞的独特形态在引入不同视觉表现中所触发的独特的感官经验与文化想象。关于“中国风”与“欧陆风”主题下的最后一部分演讲来自南伊利诺伊大学的斯泰西•斯洛博达(Stacey Sloboda),她以《重评中国风:贸易与重要的装饰物》为题展现了十八世纪的英国具有中国风趣味的装饰和贸易往来的场景,中国风充满了洛可可式的愉悦和轻浮,在较为健全的消费主义文化背景下的英国成为了一种过度的物质享受。最后,法国巴黎拉维勒特高等建筑学院的邱治平针对圆明园中的西洋风做了简练而精彩的讲演,他将在会议第三天的圆明园考察中为各位与会学者进行更生动和实地的解读。

丁宁教授在最后总结各学者的演讲时指出,两个主题九位发言者的出色演讲极大的拓展了与会学者对清代中西文化和艺术交流的视野,同时在针对不同选题的具体领域进行讨论的同时也加深了对各自领域的理解和考察的角度。

上一篇:
下一篇:

 
 

学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民主楼207

咨询电话:400-6767-050 010-59792021 值班:13552002836

Copyright @ 2013 WWW.LIUXUE11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大学出国留学预科 北京大学留学预科 北京大学本科留学预科

北京三行华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证 040377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