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著名作曲家海因里希•史韦沙访问北京大学
2013年5月1日晚七点,《东西方交响乐》作者、瑞士著名作曲家、中乐学社艺术顾问海因里希•史韦沙先生(Heinrich Schweizer,1943)来到北大,观看并指导中乐学社排练。
北京大学留学预科 www.liuxue114.com/beida/ 在即将举行的“北大建校115周年音乐会”上,北京大学中乐学社将联合台湾长荣交响乐团,以东西合璧之难得机遇,共奏新声,为北大风雨115载献礼,《东西方交响乐》作为两团合演的重点曲目,无疑将是音乐会当晚一大亮点。1992年,史韦沙先生创作了这部作品,在西方管弦乐的基础上,加入了中国乐器与中国旋律,可被视为20世纪西方音乐家融汇中国乐器音色的典范。乐曲第一乐章以古筝独奏的阳关三叠为序,与古琴的韵味不同,古筝版的阳关三叠少了大漠的苍凉,却多了几分灵动。随后二胡的加入让音响条带增宽,中国画卷由此展开。在全曲中,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与西方交响乐团时而独立行进,时而融合呼应,表现了东西方音乐文化间复杂而又和谐的对话与交流。此次,史韦沙先生专程从瑞士飞抵北京,出任北京大学中乐学社艺术顾问,指导中乐学社演奏其作品《东西方交响乐》,并将出席5月7日于北京音乐厅举办的“北大•方正•长荣之夜——北京大学建校115周年音乐会”。
史韦沙先生成长自音乐世家,毕业于苏黎世音乐学院。史韦沙先生曾游历全世界几十个国家,博采众长。酷爱摄影的他也曾出版摄影集Gesehene und erlebte Welt(《观看与体验世界》),展现音乐家的独特视角。80年代,身在香港的史韦沙先生开始将中国元素融入其音乐创作,在大陆与台湾获得越来越多赞誉。
音乐会在即,乐团的排练与筹备也进入最后的冲刺。在学社当晚对《东西方交响乐》第一乐章的通排中,史韦沙先生为全曲进行细致指点与精确把关,对片段节奏、声部分工、技术及情感处理等各方面进行确定与给出指导,帮助乐团更好理解作品,更加自信地演绎作品。排练结束时,史韦沙先生对乐团的表现给予高度评价。他表示,中国民族管弦交响乐还很年轻,不过几十年便发展得蓬勃兴盛。而北大是中国大学中之佼佼者,今天他见到这群年轻的乐手,难以表达“How good you are”,称赞北大中乐学社孩子们的“Flexible,Musical and Dynamic”,并赞许中乐学社在演奏水平与团队状态的高标准。
如果说20年前的《东西方交响乐》更多是一种音乐风格的探索,那么到今日北大学子以开放姿态投入其中的《东西方交响乐》,以其前所未有的乐团规模、更新的技术表达再度演出,印证了东西方音乐的共同繁荣,真正迎合了今日世界大同的主题。
上一篇:美国南加大最近公布:2013年秋季新生录取率降至历史最低
下一篇:我校联合举办“字里行间的北大往事——蔡元培与友人往来书信手迹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