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本科课堂教学改革:夯实基础 重点突破
2011年10月20—25日,副校长胡正荣,教务处处长张育华,教务处副处长许一新、李珍晖、张济荣及相关教师对文学院、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部、计算机与网络中心、实验教学中心、体育部等单位的本科课堂教学改革工作进行了调研。
六家教学单位为我校本科生提供公共基础理论和实践的教学支撑,在人才培养中起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各单位依据自身的特点和定位,在本科教学改革中以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为目标,进行了理性的探索和积极的实践。
一、夯实基础
各单位在优化基础课程结构、加强基础教学及教学研究方面都给予了高度重视。文学院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明确提出了要将专业优势转化为公共基础课优势的思路,主动到其他各专业学院进行调研,针对不同专业的需求量身定制文学类基础课程,使得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满意度大大提升。理学院将基础课课程改革作为全院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教学手段上把继承、引入和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把课堂学习与课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
思政部针对课堂规模较大的问题,积极推进中班教学,研究课堂教学的规律,将每一个教学环节当一项工程来建设;搭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传播研究平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紧紧抓住校级公选课这一平台,开发了一系列实践性强、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计算机与网络中心进一步完善“1+X+Y”模式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体育部在教材建设方面狠下功夫,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出版了《中国传媒大学公共体育教程》和《健美运动理论与实践》,并编写了《中国传媒大学体育课程指导手册》。
二、重点突破
本科教学改革是一个分层次、有重点、分步骤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院确立了梯次发展的思想,为校级精品课程、优质示范课程、重点建设课程以及普通课程确立了各自的发展目标。将《现代汉语基础知识》作为试点课程,构建了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在课程实施中采取了任务型教学、精讲多练、实行分组合作的课外训练方式等措施。计算机与网络中心从尝试“七个转变”入手,将抽象的内容向直观、意境、实践、思维、习惯、素养、创新逐步转化,结合课程教学与专业应用,强化实践教学。
三、以开放的视野,走出去,引进来,积极利用各种校内外资源
各单位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均怀着开放的心态,以宽广的视野进行探索与创新。文学院主动了解各个专业学院的需求;实验教学中心本着“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原则,探索了与其他专业学院合作教学的模式;思政部组织教师进行社会实践和调研;理学院积极利用校外资源,购买了教案集萃和动画资源库,使基础理论的学习更生动、更直观,同时引进了“高等数学在线测试系统”和“高等数学在线答疑系统”,实现了随机抽题,起到了督促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体育部在《形体》课的教学中引入视频资源,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
四、加强实践环节,将课堂教学拓展到课外
理学院提出的“讲授+练习”的模式,通过帮助其他专业学院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让学生进行实践锻炼;通过“高等数学在线测试系统”和“高等数学在线答疑系统”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实验教学中心根据自身特点,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开发建设了网络实验室,电视节目制作网络平台也已在试用之中,将使更多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课程学习。
在调研结束之际,教务处处长张育华指出,这一阶段的调研成果颇丰,各个教学单位在本科教学改革过程中都进行了细致的设计,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其中一些经验值得在全校范围内推广,也希望各个学院继续深化、推进改革。
胡正荣副校长对各个学院所做的工作表示了肯定,同时指出,本科教学改革工作是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国家高等教育的中心工作,也是我校教学工作的核心。这一工作是持久性的而不是阶段性的。本科教学改革的重点是课堂教学改革,其中涉及到课程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在课程内容方面,要保证基础性和前沿性的结合以及内容的有效性;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注重课堂的设计,通过多种途径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上一篇:校领导就本科课堂教学改革和2011版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进行调研
下一篇:第六届中国国际大学生动画节在中国传媒大学隆重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