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留学预科 2+2留学 硕士预科 HND 3+1
对外经贸大学出国留学预科
 
 
预约报名登记
 
学生姓名:
身份证号:

预报项目:

联系电话:
对外经贸大学出国留学预科国际预科
对外经贸报名
 
 
 
 
 
 
 
 

79届校友、江苏美迪洋集团董事长毛建华---归去来兮十五年

来源:对外经贸大学留学   点击率:    发布: 2013-1-6

毛建华,1955年生于江苏常熟梅里镇,1974年至1979年就读于北京外贸学院外贸英语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轻工业品进出口总公司工作,1983年至1988年被中轻公司派往美国常驻,1989年回家乡常熟创业,创建了江苏美迪洋集团,任董事长。
2005年,毛建华校友在母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设立了“建华爱心奖学金”,从2005级起,他将每年资助50名优秀的贫困大学生全部四年学费完成大学学业。
一、市场篇
从农家娃到国际贸易人才我曾于1994年、1999年和2004年三次到常熟采访毛建华校友和他的美迪洋集团。第二次采访,我是因写原外贸部长李强的传记而来到他的家乡常熟的。我当时忽生联想:20世纪初,一位常熟人走出家乡投奔革命,后来成为驰骋国际舞台的外贸部长和专家型的革命家;20世纪末,又一位常熟人从国外回到家乡创办起民营企业,致富了一方百姓……李强和毛建华,他们都与外贸有关,他们又都是常熟的骄傲。200412月,为采访毛建华的美迪洋集团创办十五周年第三次来到常熟时,我写了四年的《李强传》一书也出版了。漫步于繁荣的常熟城和乡镇企业发达的梅李(赵市)镇,我感受着常熟的百年变迁,感慨着两个常熟人在这同一片热土上的奋斗。寒风里,李强“叶落归根处”的墓碑在虞山顶巍然矗立,表达了家乡人民对这个优秀儿子的敬仰;从山顶远望,几十里外的赵市镇美迪洋工厂里,由农民成为工人的乡亲们脸上正挂着欢乐的笑容。这些笑容,也是百姓对这位回乡企业家的感激。“时世造英雄”,李强和毛建华整整相差五十岁,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一个属于革命的、计划经济的时代;另一个属于开放的、市场经济的时代;但他们却都是时代造就的英雄,家乡人民的优秀儿子。
长江口,好风水,稻谷香,鱼蟹肥——这就是常熟。那一年,农家娃毛建华从这里走出,来到北京外贸学院,又从这所大学走向世界经济贸易舞台,最终却又从大洋彼岸的美国回到这里,他要让父老乡亲换一种活法。从此,这里旧有的宁静被悄悄打破,在那油菜花的金黄色中间高矗起的一座座城市化的现代村舍和那蓝天白云下并排飘动的五星红旗和外国国旗。
毛建华,1955年生于江苏常熟赵市乡(现梅李镇),1975年至1979年就读于我校外贸英语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轻工业品进出口总公司工作。从1979年至2004年,他25年的奋斗历史,可以说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完全重合。而毛建华的成功是因为走了两条路,一是从常熟到北京再到美国;二是从美国回到常熟。后者是前者的升华,更是主动选择;然而时代在给予他机会的同时也让他面对严峻挑战。
1979年,他被分配到中国轻工业进出口总公司,成为一名外贸工作者。与改革开放同时步入工作岗位的他,在中国开放前沿的外贸系统得到最初的磨练。在中国轻工业品进出口总公司,他以勤奋和悟性展露出作为优秀外贸工作者的才干。四年后的1983年,他被总公司派往美国分公司常驻。从中国到美国,让这位普通年轻人看到了纷繁的外部世界,更让他得以用外贸专业的眼光去透视国际贸易的内涵。
在美国的六年,是毛建华不断加深认识“国际贸易”、“世界市场”乃至“做生意”这些概念的六年。他看到国际贸易其实就是在世界范围内资源的最佳配置,而中国的劳动力资源是任何国家所不能比的。这位事业的有心人,一边努力完成着总公司交给的进出口任务,一边试图努力找到一种适合于中国劳动密集特点的出口产品。机会来了,在与他打交道的美商中,有家西港公司的小皮件销售量占美国第二位,很有市场。他想到常熟也有生产皮件的工厂,何不把美商的订单拿给家乡,将中国农村劳动力市场与美国高消费市场联结起来呢!有了真正国际贸易视野的他,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家乡,认识那个普通的江南农村与国际贸易的联系,也重新认识了作为外贸工作者的自己的价值和责任。
1985年初,春节的鞭炮响彻常熟赵市的上空。30岁的毛建华从美国公司回乡探亲,与赵市镇干部们商谈着在他老家瞿巷村兴办中外合资皮件企业的计划。不久,更加响亮的鞭炮声震荡了苏南大地,常熟市也是整个苏州地区第一个村办中外合资企业——三联皮件公司宣告建立。毛建华引荐了美西港公司在上海的销售经理马文先生来瞿巷村对皮件生产进行具体指导。这一尝试成为他从纯外贸转向工贸、产销一体化迈出的第一步。
1986年,金发碧眼的马文夫妇的到来,给古老的瞿巷村带来了几分异样的现代气息,更带来了先进的管理与技术。但中国农民与美国商人之间最初在思想观念、生活习惯和工作方式上却是那样地难以沟通。
马文先生来了不到半年就多次提出要回去,其中一次是为技术操作问题。原来工人们都坐着下料,这样省力。但马文先生却要求工人站着下料。于是工人们闹起来,说马文是资本家,不把工人当人看,闹到村干部那里。马文见自己的要求贯彻不下去就要走。村干部没了办法,紧急把毛建华从美国请回来。毛建华将马文的想法耐心地转达给工人们:“坐着下料和站着下料,视线的角度不同。看一块料的大小,是否有疤痕,站着看是垂直的,能看得更清楚,一刀下去就能选好角度和位置,对保证质量和节约原料都很关键,所以一定要站着下料……”他也与工人和干部们商量解决疲劳的办法,比如下料和整理轮换操作,劳逸结合。
这是反映在生产上的一次冲突,涉及到管理理念,当时工人差不多罢工了。当然,外国人到中国农村,还有生活上的不习惯。当时连常熟城都没有一台空调机,宾馆条件也很差,连热水都没有,是公共浴室,更不要说乡下了。马文夫妇当然感到非常不方便。这些矛盾冲突,双方都离不开毛建华的调解。为此,1986年他四次从美国回乡作协调,马文夫妇总算在长江边常熟市的这个芦苇塘村子里工作了整整一年,开了美国人在农村工作的先河。
198710月,常熟市,同时也是苏州地区第一个村办中外合资企业——常熟三联皮件有限公司成立。该公司总投资112万美元,注册资本80万美元。三联成为毛建华正式“下海”前开辟的一方市场试验田。
一年后的1988,作为中国轻工总公司驻美公司总裁的毛建华在国外工作已满六年,到了该卸任回国之时,他是中轻总公司提拔最早的青年干部之一,纸张纸浆公司副总经理的位置正等着他,而且国内外一些其他公司也要他。在这事业和人生的十字路口,他思前想后,最终的选择却是——回常熟农村办实业!
放弃“京官”不当却要去干乡镇企业,这不能不是事业的冒险。但是,谁让他毕业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年代,谁让他是新一代外贸人,谁让他已经在美国工作了六年,谁让他看到了世界市场的大势所趋与中国农村的关联!他的外贸前辈们没有他幸运,他们没有遇到这样好的时代和时机,而他遇上了,这个险他冒定了!

二、创业篇
十五年风雨中的跨越黄灿灿的油菜花又开了,圆滚滚的大闸蟹又肥了,劈啪啪的建厂鞭炮又响了,毛建华的工厂在这寒来暑往间扩大着规模,积累着财富,收获着发展。可以说,他是每五年一次大跨越。
第一个五年里,从三联到五洋,从皮件、皮革、皮鞋、皮装、玻璃制品,企业在扩张中不断壮大。合作对象也从我国香港地区、韩国到美国、德国、意大利,职工从三十人增至三千人,出口创汇更是不断翻番。1993年,集皮件和皮革研制、生产、销售于一体、内外贸并举的中国首家乡镇企业跨国集团的美迪洋集团宣告成立。在第一个五年里,美迪洋获得了全国外贸“双百”企业等一系列荣誉称号,赵市乡也从此成为了皮件之乡。创业需要永不枯竭的激情和勤奋。
第二个五年里,在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迅速发展阶段后,发展一度陷入低谷。原因:一是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二是企业本身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问题,越往前走,挑战越是尖锐,在外部环境不利的条件下,过去掩盖的矛盾一下反映了出来。为此,毛建华作出两大决定:停止内销及相关业务;对集团总部进行重组并从乡镇迁往市区。这是一个痛苦的减法过程。这个“减”是精简、是削减、是断腕。总部由乡至市的迁移,岂止是空间的转换,更蕴含了规范管理和转换观念的用意。“走出乡镇”就是在用人机制上冲破乡镇企业的人情观念,“进城”为的是加快管理层从传统的家族式的裙带关系中摆脱出来,从而步入科学化管理,打造真正意义的现代企业的进程。1995年,在国内皮件市场低迷的局面下,毛建华提出:中止内销业务,集中做外贸。1998年和1999年,毛建华又决定关掉皮鞋和皮装两个工厂。这对美迪洋来说,是由内外贸并举转向集中从事外贸,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削减的转折,也是“壮士断臂”、“丢卒保车”之举。到1999年时,美迪洋旗下只留下票夹、包袋、书夹、制革等全部外销的6家企业。美迪洋开始卸下包袱,轻装前进。
2001年,是毛建华回乡十五年创业中又一个坎。原因之一是美国“911”事件;原因之二是美迪洋与老客户美国西港公司的合同宣告解除。当年美迪洋保持多年的20%增长率降至低点。但很快地,毛建华就从美国第二大皮件品牌“COACH”拿到了更大的订单,到2004年仅这个项目的销售额就达一千万美元。这一次是被迫的减法,但绝处逢生,收到此消彼长的效果。
毛建华既有做加法的豪情,也有做减法的果断。因为他觉得,加不可能是简单的相加,而应是加中有减;减有时很痛苦,但有时却是减掉包袱,为的是更好的加。他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坚毅的个性,力排众议,挽狂澜于既倒,使美迪洋顺利绕开险滩。经过三年调整的美迪洋整个面貌为之一新,销售额增长了23%,利润更是翻了一番。
集团的高层管理人员这样评价他们的董事长:“由于毛总的个性和知识水平,决定了他有着良好的综合素质,这是许多乡镇企业家所缺少的。他也会犯错误,但由于他把握了大方向,因此很快就能纠正错误。毛建华有两个特点,一是只要想好了就做到底,徘徊不是他的个性,他能看到一个总趋势;二是他特别自信,再大的挑战他也能付出艰辛劳动。”
毛建华创办美迪洋的十五年,是两道轨迹的重合:一道是建立乡镇企业,一道是走出乡镇企业。他本是国际化人才,他希望自己的企业走一条现代企业发展之路,从乡镇企业变为现代企业,从合资公司成长为跨国公司;而只有借乡镇企业的平台创业,又“走出”乡镇的局限性,才能建立起真正的现代企业。这是一个乘法公式的发展,是比激情的加法和果断的减法更复杂、需要更大的智慧去完成的进程。
曾经在国营外贸企业和美国公司都担任过职务的毛建华认为,先进管理理念之一就是让职工们以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为企业服务。美迪洋的3 000多员工中90%以上来自农村。曾有位意大利同行对毛建华说:“你的工人手很巧,多花点时间,你们的工艺肯定能超过我们。”这句话对毛建华的鼓舞很大。其实他从来就没怀疑过工人们的能力,他希望工人能意识到在美迪洋工作不光是打工、赚钱,还能有所发展,从而树立与公司共存共荣的归属感。为此,他不惜花大本钱培训员工。目前,总部的业务人员都能熟练运用外语与外商交流。
1999年,美迪洋为全员办理了社会保险,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为此,毛建华每年要多拿出几百万元。2003年,他又全员实施了医疗保险,这一步又在民营企业中走在了前面。
美迪洋是一家外向型的合资企业,包括在企业最艰难的时候,正是由于加大了境外的营销力度,才使企业顺利走出发展的低谷。外贸人员出身的毛建华,从办厂之初就抱定自己的长项——“外”字不放松。一是与外商联姻;二是企业主要从事外贸加工;三是用国际通行做法管理企业;四是不惜以重金聘请外国技术人员来厂工作;五是在国外设立分公司,职员全部聘自当地,并实现本地化经营。
走在美迪洋厂房外,你看到的是典型的中国农村,步入美迪洋公司,你却感受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气息。世界一流的洋专家、洋博士们正在这里为美迪洋进军国际市场出谋划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美迪洋“打工”的外籍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先后约二十人,国籍涵盖了韩国、奥地利、德国、意大利、美国、巴西,还有来自我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这些“打工者”的加盟给美迪洋注入了新的观念和活力。
最高级的乘式,应是品牌战略的实施。到2004年,美迪洋加工的美国品牌中有全美排第二的皮具大品牌“Coach”女包,还有“Tumi”、“Leeds”、“Wilsons”、“mooroo”等包袋和票夹。随着美迪洋羽翼日丰,为了更快步入产业链的高端,毛建华希望再过几年能够成为像路易维登那样的世界皮件品牌的生产基地。他选择了收购国外品牌这条捷径。2004年,美迪洋先后收购了两个在国外叫得很响的皮具品牌,一个是美国伯曼公司的“皮尔卡丹“,另一个是澳大利亚阿墨科公司“乡村路”,它们都是有着百年历史的老牌子。
三、社会篇
振兴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2004年,毛建华的美迪洋进出口总额达1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七千万美元),正好是中国当年进出口总额一万亿美元的万分之一!这应该是个可观的数字。
“带动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这是美迪洋创业十五周年之际,市、镇领导送给毛建华最多的两个评价。他们说,由于毛建华的回乡创业,带动了赵市镇的两个产业——皮件业和特种玻璃制造业,2004年赵市全镇大大小小的皮件企业达三十多家,销售额达到十几亿人民币,而全镇销售总额为三十多亿元人民币。常熟市原市长把美迪洋评价为常熟皮件业的“领头羊”。新老市、镇领导们评价:“没有毛建华,就没有赵市皮件;没有赵市皮件,就没有今天当地乡镇经济的兴旺发达;在整个常熟,像毛建华这样能够独自一人闯世界的外向型人才还没有第二个。”他们说:“美迪洋发展到今天,有两个方面在常熟工业经济中有着示范作用。首先,十五年前,毛建华能在偏僻农村办起一个以国际市场为主要市场的皮件企业,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是个示范性的和突破性的事。形象地说,是为对外开放方面树了一个旗帜,十五年风雨,美迪洋经受了各种考验,而且十五年后又有了新的发展,这是很难得的。许多企业往往是虎头蛇尾,而美迪洋这面旗帜不仅没有倒,而且还成为一面奔跑的旗帜。做旗帜本来就不易,还是能够奔跑的旗帜,与时俱进的旗帜,就更加难能可贵。而且,毛总还表示要继续奔跑十五年!我相信他会继续把这面旗帜扛下去,奔跑下去。祝美迪洋越办越好,对地方的贡献越来越大。”
20041228日,瑞雪纷飞。常熟梅李镇(赵市),美迪洋公司内一片节日的气象,公司创建十五周年庆祝大会正在举行,毛建华董事长、德国籍何耿总裁以及工人代表讲话后,发放纪念品开始了。发放标准是:在公司干满十五年的共计一百三十多名职工每人发给价值1 200元的电瓶车一辆;干满十年的六百多名职工发给价值五百多元的微波炉或洗衣机一台;干满五年的五百多名职工发给价值二百二十元的自行车一辆,其他员工是每人发给一只保温杯留作纪念。全部纪念品价值一百多万元。董事长的关心更加坚定了员工们为公司服务的归属感。其实,毛建华不必这样做,但他却做了,而且是每五年做一次。他就是要通过这种方式向辛苦服务企业的员工表达他的谢意。
美迪洋副总裁杨晓明在说到员工们对毛建华的评价时说:“基层工人有一种感激,尤其是跟工厂一起成长的员工,他们进来时还是十六七岁的小女孩,现在已经三十多岁了,切身地感受到企业的十五年发展带给他们生活的变化,由于公司的开办,一部分乡亲富了起来,平房变为了楼房;管理人员对毛总既感激又敬畏,敬畏是因为他管理严格,感激是因为他们大多是从文化不高的工人成长起来的,十五年的磨练,提拔起来的都是杰出的,发挥着更大作用,他们在美迪洋做中层干部在整个镇里是很有面子的;高层管理人员觉得毛总在严格的同时也很随和,他办事讲规矩,但又是一个思维跳跃的人,我们总是赶不上他的想法。”
从毛建华办公室的落地窗可以看到厂区全貌。站在窗前,他看着雪花中,工人们往家拉回纪念品的气象,心里感到由衷的快慰。十五年来,他最高兴的事就是有成千上万的职工因为在美迪洋的工作而得到生活保障,获得事业的发展,获得个人价值的实现。
在美迪洋成立十五周年之际,毛建华在小型座谈会上郑重宣告:“没有大学教育就没有我的今天。为了回报社会,为了让更多的穷孩子接受大学教育,我决定注册设立‘毛建华教育基金会’,用于赞助家境困难的大学生。我希望用我的行动来激励这些大学生为社会做贡献;我不求任何回报,只希望他们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服务社会,造福人民。”他首先选择了他的母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作为赞助的对象。
一千六百年前东晋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表现了他胸怀淡远,蔑视权贵,不愿与龌龊昏暗、尔虞我诈的官场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和反叛精神。他的人格令后人敬佩,但试想,凭借陶渊明的才干,如果他在出仕之前除了为政、为文,还学习了经济、技术等济世本领,他的回归,肯定也会在家乡创出致富一方的业绩。然而,将多种机会提供给有志者,只能是今天时代的特征。毛建华赶上了这个时代。“舟遥遥以轻,风飘飘而吹衣”,选择回乡创业的毛建华有着与陶渊明同样的愉悦;回归后的他却要把“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的诗句改动一下:“创实业于村镇,播富裕以乡亲”。这,或许是他对《归去来兮辞》新的诠释吧。
   经蔡源麟老师(中)引荐,1994年9月,本文作者(左一)首次赴常熟采访毛建华校友(右二)。右一为79届校友、我校外事处处长贺向民。
 
 
附:

为建华奖学金设立四周年而作


  
  作者介绍:丁激中,笔名紫丁,著有《李强传》(人民出版社2004年),《夺冠之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他们从这里走向世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等书,副编审,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

上一篇:
下一篇:

 

学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10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博学楼1505室邮编:100029

客服热线:400-6767-050 010-69792021 值班:13552002836

Copyright @ 2013 WWW.LIUXUE11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国留学预科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留学预科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本科硕士预科

北京三行华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证 040377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