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6岁只身闯南洋
我是一个爱听故事的人,小时候从母亲那里听过许多关于父亲的故事。
父亲闯荡印尼的时候才26岁,他在老家福清读过私塾、练过书法,也种过田,跟着长辈做过福州人爱吃的粉干。老家的经济不好,虽然当时有很多人出乡务工,但父亲的家境在镇子里也算数的上名号的,为什么父亲要远渡南洋?说起来这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巧合。
福清人远渡重洋外出谋生的不在少数,也许从祖父的祖父就开始留下了远涉的履迹,当时祖父就在新加坡打工,许是劳累过度许是水土不服,身在壮年的祖父竟客死他乡。父亲悲痛之余,远赴南洋将祖父的骨骸带回福清老家下葬。
即使有人客死异乡,他的骨骸也一定要送回老家安葬,这是中国人最为讲究的“落叶归根”。
父亲忙完祖父的后事之后,只停歇数日便只身跋涉印尼。父亲的这次南渡相信是去新加坡返程途中与人相约。他独自到了印尼加里曼丹岛上的一个小城马辰市(Banjarmasin)。在这里开始了他漫长的闯荡生涯。
二 给国内抗战筹集物款,父亲被选为募捐主任
在周围人眼中,父亲是一个正直诚恳、吃苦耐劳的人。他从百货店的学徒做起,慢慢积累,后来自立门户与人合股开了家店面,又从合股被大伙一致推选为店老板。父亲用勤奋和诚恳赢得了四周邻人朋友的信任和赞许。几年之后,他凭着积累的资本和声望,参与了华人商会的工作。担当起这份工作就意味着不能只做一个“自扫门前雪”的商人,而是多添了一份义务性的工作。但这恰恰切合了父亲做人做事的风格,他就是一个看到“他人瓦上有霜”,便会坐寝不安的人。不管是早年做着店老板还是后来当上了中国银行在马辰区的代理,或是数年后子女成群连生活都有些周转不开,他都一如既往,只要收到家乡的人求资的信件,他都会义不容辞地汇钱回去。有一次,父亲收到一个同村的信,当他知道是同村有人死了连棺材都买不起,求助买棺材下葬的钱,然后就势如救火地替那家人汇了钱。
国内抗战爆发了,消息传到印尼,华人抱作一团,同声同气誓要为抗战做些事情,素来义气慷慨的父亲此时“脱颖而出”,被选为募捐主任,专门负责筹集国内抗战所需物款。工作在顺与逆之中周折回旋,抗战进行了3年,父亲的募捐主任便做了3年;抗战进行到第5个年头,父亲的这个募捐主任还做得齐齐整整,丝毫也不马虎,而事情恰在这时来了一个谁也意想不到的转折:日本人的战火从中国的国土烧到了印尼,日本军队开进了马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