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水马龙的环市路,沿着白云宾馆往东走不远,就可以看到一片苍翠的灌木,中间巍然而立一块斑驳的巨石,上面是由朱光市长题书的大字:广州华侨新村。
从正门走进去,便是和平路。这条路,在不少年轻人心目中,是酒吧街的代名词。马路两边,排布着各色酒吧,它们大多由两三层的别墅改建而成。
此刻还是白天,这些酒吧大门紧闭,只有那院落、树阴、午后的寂静,还能让人感受那由时光沉积而来的低调奢华。到了夜晚,这里霓虹灯闪烁,光怪陆离的灯火中,进出各色男男女女,想必又是另一番景象。
然而,这灯红酒绿,并不是华侨新村的全部。
除了和平路,华侨新村里还有友爱路、团结路、爱国路、光明路等几条主干道,主干道连接着弯弯曲曲的小巷。在这些小巷行走,没有鼎沸的人声、轰鸣的马达声,静谧得像走进另一个世界。
高矮不一的围墙,分隔出一座座别墅小花园。早期的别墅,外墙大多石米批荡,褪去浮华的装饰,留下的却是最古典的诗意。你看,庭园里种着各色花木,连围墙上也爬满翠绿的植物,一条小小的花径,是连接园门和小洋楼的通道。最快乐的是小鸟,它们在台阶上、露台上,蹦蹦跳跳,自由觅食……
也许,这才是华侨新村最初的样子吧。
黎齐瑞:见证50载沧桑
华侨新村,团结路。
从大路转进一条深深的窄巷,两侧高高的围墙,围出一座座幽静的独立庭园。我们来到其中一所房子,视线穿过铁门,满园绿意扑入眼帘,一座红砖清水墙的老房子坐落其间,在春天迷离的细雨中显得格外古朴。
轻叩铁门,不一会儿,一位笑眯眯的老人,头戴棉帽,在两只长毛小狗的簇拥下,一面答应着,一面蹒跚地走了出来。
她,便是这座房子的主人——黎齐瑞,街坊们都亲切地称呼她为“黎大姐”。她的丈夫是一名美国归侨,1958年起,他们便开始了在华侨新村的生活。
农田上的红楼
黎大姐的丈夫是广东台山人,从小随父亲到美国生活。“1958年,我丈夫从纽约回国。为什么要回国?我想是因为要落叶归根吧。他说:‘中国人,还是要回中国的土地。’”黎大姐说。
起初,他们在华侨新村爱国路租了一间房子,后来才建起自己的房子。50多年前,华侨新村其他地方已经陆续得到开发,但她现在所住的地方,靠近黄花岗,还是一片荒凉,只有一些农田。黎大姐和她的丈夫,却选中这个地方,他们觉得这里地势相对较高,风景好,且会较为凉爽。
黎大姐说,她在这一带建楼后不久,周围陆续建起一栋栋小楼,这里也变得越来越热闹了。
回国入乡随俗
作为华侨新村早期居民之一,黎大姐见证了一批又一批的归侨侨眷在这里定居,又离去。她说,有些刚回国的归侨穿的服饰,还会带有一些侨居国的特色,如有的印尼归侨,会身穿具有东南亚风情的服装。而慢慢地,他们一般会入乡随俗,融入本地生活里。
那时,逢年过节,居民在各个学校读书的子女,就会回到家里,新村的许多家庭就加倍热闹起来。他们有的在家里休息玩乐,有的全家出外游览风景。春节、中秋等传统团圆节日,村里就更有节日气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