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椒”多 “80后”“青椒”崭露头角
中大34岁教授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并非“优秀个例”
中大贺雄雷教授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详见本报昨日A3版报道),让人不由感叹青年教师在科研上的惊人实力。但有些“青椒”,甚至是80后“青椒”已然相当生猛。华师“80后”教授刘柳,是广东去年唯一入选“青年千人计划”学者;蒋果,是华工去年新增唯一工科女硕导,她也是一名“80后”;广外翻译学院副院长詹成,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担任奥运村村长陈至立的翻译,出色完成任务。
文/记者徐静 通讯员李宇红、刘红艳、刘慧婵、黄爱成
什么是“青椒”?
随着广东高校的优秀青年教师陆续涌现,开始有人将这些优秀的青年教师称作“青椒”。
“80后”“青椒”崭露头角
在广东高校,无论在人文社科、理工,还是在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一批青年学者迅速成长,甚至被破格选拔任用。30岁出头,甚至30岁不到的教授、副教授并不少见。记者从中山大学了解到,从2009年到2011年,中大新聘的教师中,35岁以下的分别占71%、75%、76.5%;截至2011年,中大所有教师中,40岁以下的达48.7%,其中教授已达72人。在广外,从2007年至今,享受引进人才待遇的77人,40岁以下的教师便有28人,占比36%。
这些人中,很多人已成为该学科的重要力量。中山大学贺雄雷教授,3月9日在Science(科学)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创造中大历史。中大生命科学院35岁的赵勇教授是2011年从美国引进的青年学者,他的研究方向是细胞的更新规律和端粒酶在癌细胞中的作用机理,相关研究成果已在一些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他也是广东省创新科研团队“靶向特异性抗癌新药和疫苗研发”核心成员。暨大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陈填烽,1981年出生,是名副其实的“80后”博导。
去年粤唯一入选
“青年千人计划”
刘柳于2006年获得瑞典皇家科学院光子学方向博士学位,2011年1月来到华南师范大学工作,成为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的教授。生于1980年的他,今年刚过而立之年,在光学研究上却已经走过了10年的道路。
2011年8月,刘柳入选国家首批“青年千人计划”,是广东省唯一获批的入选者。对此,他表示,“入选‘青年千人计划’是国家给予的认可,但这没有打乱原有的科研计划,我仍将一如既往地专注于光学的研究。”
大四时,他首次参与科研项目,成为研究团队中的一员。该项目与一家科技公司合作,计划开发一种光盘测试的软件,模拟光盘在各种情况下的读写过程,意在推进光盘的纠错技术。最终,该项技术成功获得实际的应用推广,学术成果《VD2_Pro-光盘系统光学信息拾取三维精确仿真分析软件》获得了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
在他看来,阅读文献是学会创新的入门课。进入大学开始,他就保持着阅读国际科技文献的习惯一直至今。“课本上的知识十分有限,因此,上大学开始,我每天早上会花一段时间,上网浏览与专业相关的十几二十种期刊的最新文献,这使我得以及时了解专业领域内的最新成果与发展方向。”
华工“80后”
工科女硕导
2011年华南理工大学新增一批硕士生导师,其中不乏“80后”的年轻学者。蒋果是这批新增的硕士生导师中唯一的一位工科女硕导。出生于1980年的她,是华南理工大学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
蒋果中学时的理科成绩非常好,填报志愿时认准了理工科大学,选择了华南理工大学的工业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
这个专业对女孩子来讲,并没有太多的吸引力,“我们班当时只有3个女生”。复杂的公式和繁复的数据并没有把蒋果吓倒,执着的她乐在其中,她说:“虽说公式都很复杂,也很多,毕竟是理科出身,下点功夫也学得还不错。”
蒋果能成为年轻的“80后”硕导,跟她在科研工作的“有心”是密不可分的,她用心又细心,善于积累。同事陈可娟教授这样评价她:“蒋果是综合素质非常强的年轻女教师,基础好肯用功,心态很阳光,工作非常认真积极。”
蒋果说:“做科研的时候前期工作一定要踏实。”在一个新课题立项之前,总是把国内外相关的资料尽可能地全部查找出来,先全部通读,在其中筛选出相关度比较高、比较有价值的资料之后,再做好记录和总结分析,寻找自己科研的切入口,提出自己的想法,做深入的研究工作。
给奥运村村长当翻译
詹成1977年出生,现在已是广外翻译学院的副院长、副教授。詹成是广外1995级学生,也就是在这一年的6月,广州外国语学院和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合并组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詹成也成为学校组建后第一批新生中的一员。1999年,詹成本科毕业,极为难得地留校任教。当时,本科生留校任教并不多见。
此后,詹成作为一名同声传译员,詹成曾于2004年6月担任广州市赴卡塔尔多哈申办亚运会代表团的首席翻译官,全程参与了广州申亚工作,还曾为两届亚奥理事会全体大会担任同声传译员。詹成坦言,自己很喜欢同声传译工作,它挑战大,而参加各种领域的国际会议又可开阔视野,和教学相结合,更好地引导学生。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詹成来到奥运村,担任北京奥运村村长陈至立的英语翻译。他陪同陈至立会见了五十多位外国政府首脑和代表。在北京奥运会,詹成是村长办公室唯一从外地借调来的工作人员。北京奥运后,詹成还被选为广州亚运会“外语推广大使”。
“詹成我最喜欢的老师,他上课方式非常活跃,我们学到了很多实用的知识。”有学生说。
中大贺雄雷教授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详见本报昨日A3版报道),让人不由感叹青年教师在科研上的惊人实力。但有些“青椒”,甚至是80后“青椒”已然相当生猛。华师“80后”教授刘柳,是广东去年唯一入选“青年千人计划”学者;蒋果,是华工去年新增唯一工科女硕导,她也是一名“80后”;广外翻译学院副院长詹成,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担任奥运村村长陈至立的翻译,出色完成任务。
文/记者徐静 通讯员李宇红、刘红艳、刘慧婵、黄爱成
什么是“青椒”?
随着广东高校的优秀青年教师陆续涌现,开始有人将这些优秀的青年教师称作“青椒”。
“80后”“青椒”崭露头角
在广东高校,无论在人文社科、理工,还是在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一批青年学者迅速成长,甚至被破格选拔任用。30岁出头,甚至30岁不到的教授、副教授并不少见。记者从中山大学了解到,从2009年到2011年,中大新聘的教师中,35岁以下的分别占71%、75%、76.5%;截至2011年,中大所有教师中,40岁以下的达48.7%,其中教授已达72人。在广外,从2007年至今,享受引进人才待遇的77人,40岁以下的教师便有28人,占比36%。
这些人中,很多人已成为该学科的重要力量。中山大学贺雄雷教授,3月9日在Science(科学)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创造中大历史。中大生命科学院35岁的赵勇教授是2011年从美国引进的青年学者,他的研究方向是细胞的更新规律和端粒酶在癌细胞中的作用机理,相关研究成果已在一些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他也是广东省创新科研团队“靶向特异性抗癌新药和疫苗研发”核心成员。暨大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陈填烽,1981年出生,是名副其实的“80后”博导。
去年粤唯一入选
“青年千人计划”
刘柳于2006年获得瑞典皇家科学院光子学方向博士学位,2011年1月来到华南师范大学工作,成为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的教授。生于1980年的他,今年刚过而立之年,在光学研究上却已经走过了10年的道路。
2011年8月,刘柳入选国家首批“青年千人计划”,是广东省唯一获批的入选者。对此,他表示,“入选‘青年千人计划’是国家给予的认可,但这没有打乱原有的科研计划,我仍将一如既往地专注于光学的研究。”
大四时,他首次参与科研项目,成为研究团队中的一员。该项目与一家科技公司合作,计划开发一种光盘测试的软件,模拟光盘在各种情况下的读写过程,意在推进光盘的纠错技术。最终,该项技术成功获得实际的应用推广,学术成果《VD2_Pro-光盘系统光学信息拾取三维精确仿真分析软件》获得了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
在他看来,阅读文献是学会创新的入门课。进入大学开始,他就保持着阅读国际科技文献的习惯一直至今。“课本上的知识十分有限,因此,上大学开始,我每天早上会花一段时间,上网浏览与专业相关的十几二十种期刊的最新文献,这使我得以及时了解专业领域内的最新成果与发展方向。”
华工“80后”
工科女硕导
2011年华南理工大学新增一批硕士生导师,其中不乏“80后”的年轻学者。蒋果是这批新增的硕士生导师中唯一的一位工科女硕导。出生于1980年的她,是华南理工大学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
蒋果中学时的理科成绩非常好,填报志愿时认准了理工科大学,选择了华南理工大学的工业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
这个专业对女孩子来讲,并没有太多的吸引力,“我们班当时只有3个女生”。复杂的公式和繁复的数据并没有把蒋果吓倒,执着的她乐在其中,她说:“虽说公式都很复杂,也很多,毕竟是理科出身,下点功夫也学得还不错。”
蒋果能成为年轻的“80后”硕导,跟她在科研工作的“有心”是密不可分的,她用心又细心,善于积累。同事陈可娟教授这样评价她:“蒋果是综合素质非常强的年轻女教师,基础好肯用功,心态很阳光,工作非常认真积极。”
蒋果说:“做科研的时候前期工作一定要踏实。”在一个新课题立项之前,总是把国内外相关的资料尽可能地全部查找出来,先全部通读,在其中筛选出相关度比较高、比较有价值的资料之后,再做好记录和总结分析,寻找自己科研的切入口,提出自己的想法,做深入的研究工作。
给奥运村村长当翻译
詹成1977年出生,现在已是广外翻译学院的副院长、副教授。詹成是广外1995级学生,也就是在这一年的6月,广州外国语学院和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合并组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詹成也成为学校组建后第一批新生中的一员。1999年,詹成本科毕业,极为难得地留校任教。当时,本科生留校任教并不多见。
此后,詹成作为一名同声传译员,詹成曾于2004年6月担任广州市赴卡塔尔多哈申办亚运会代表团的首席翻译官,全程参与了广州申亚工作,还曾为两届亚奥理事会全体大会担任同声传译员。詹成坦言,自己很喜欢同声传译工作,它挑战大,而参加各种领域的国际会议又可开阔视野,和教学相结合,更好地引导学生。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詹成来到奥运村,担任北京奥运村村长陈至立的英语翻译。他陪同陈至立会见了五十多位外国政府首脑和代表。在北京奥运会,詹成是村长办公室唯一从外地借调来的工作人员。北京奥运后,詹成还被选为广州亚运会“外语推广大使”。
“詹成我最喜欢的老师,他上课方式非常活跃,我们学到了很多实用的知识。”有学生说。
上一篇:华南师大开展2013年第一次无偿献血活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