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60后”的邓兴旺可以说已在海外功成名就:1992年他出任耶鲁大学助理教授,仅过3年便拿到美国“总统青年教师奖”,又过了3年成为终身教授,今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不过,邓兴旺还是选择回国发展。
60后:回国干点事
作为“60后”的邓兴旺可以说已在海外功成名就:1992年他出任耶鲁大学助理教授,仅过3年便拿到美国“总统青年教师奖”,又过了3年成为终身教授,今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不过,邓兴旺还是选择回国发展。
“不是突然有一天当了院士,就想回国了,我心里酝酿这个想法有好几年的时间了,”邓兴旺对新华社记者解释说。“想回去干点事,这个原因是最重要的。我是农村出身,我觉得中国农业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很落后。在国外学习工作这么长时间,与大企业也有所接触,觉得在农业技术和产业化应用方面还能做点贡献。”
同为“60后”的东京理科大学教授赵新为是国际公认的半导体纳米领域专家,在国内出台的人才政策鼓励下,也“逐渐把重点移向国内”。
赵新为已在2003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11年又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目前正在国内筹备新的实验研究中心。他说,要把接近应用的研究重点放在国内,通过与产业界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
70后:寻求归属感
相比邓兴旺和赵新为这样的“60后”,多数“70后”学者尽管还未达到他们的学术高度,却已成为海外高端科研人才里的中坚力量。相比前辈们,“70后”们可能对家庭和收入等现实问题有更多考虑,但难以割舍的归属感还是让他们与“60后”殊途同归。
1976年出生在苏州的唐淳就选择放弃美国绿卡,回国建立自己的实验室。他在32岁那年便成为美国密苏里大学终身制助理教授,有自己的实验室,买了房,拿了绿卡。但2009年后,他还是通过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全职应聘至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工作。
他对记者说:“我碰到了很多人,他们都是近5年回国的,不到5年就建立了很好的实验室,国家和单位很重视。这在国外是不可能的,在国外,一个实验室要做10年以上,才可能达到同样的规模。”
他还说:“在美国做得再好,总有人会说,他是个中国人。如果在中国做得很好,别人会说中国有个谁做得很好。你的归属感就不一样了。”
80后:要大显身手
近年来,中国的科研投入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递增。2011年中国在全球最有影响力也就是被引用次数居于前1%的论文数量已跃居世界第6位,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80后”这些科学界新星来说,丰富的科研资源、有力的国家政策扶持,为他们创造了大显身手的舞台。
最近受媒体关注的武汉大学新聘的28岁正教授邓鹤翔,就是很好的例子。据武汉大学介绍,邓鹤翔正是国家“青年千人计划”的一员。相对开放的环境,是年轻一辈科研人才所渴求的,而他们将成为推动未来中国科学发展的核心力量。
正如邓兴旺所说,中国梦和强调个人成功的美国梦不同,中国梦是强调国家和整体的成功,“中国是我的出生地,我认同中国梦。”
留学114为您提供更多出国留学,国内留学预科更多信息www.liuxue1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