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免费咨询电话:400-6767-050 免费留学评估表 收藏114留学网
留学首页 | 留学预科 | 留学动态 | 美国留学预科 | 英国留学预科 | 北京留学预科 | 出国必读 | 留学政策 | 留学生活 | 热门专业 | 海外精彩 | 海外名校 | 带薪实习
 

您现在的位置:留学114网 > 留学生活 > 留学故事

我国第第一位赴日本仙台留学的学生——鲁迅

转摘:出国留学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3-30

   在关于日本地震的新闻中,我们经常听到仙台这个城市的名字,有一位中国人非常熟悉的文学大师鲁迅曾在这座美丽的城市求学,他是第一位到仙台留学的中国学生,在仙台医专学习医学,并且还留下一篇我们耳熟能详的文字《藤野先生》。

  鲁迅是第一位到仙台留学的中国学生,在仙台医专学习医学。对于这个“第一”的身份,鲁迅在文章中幽默地写道:“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藤野先生》中提到“第一”身份

  对于这个“第一”的身份,鲁迅在《藤野先生》中幽默地写道:“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在鲁迅的印象里,仙台的天气是寒冷清冽的,“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厉害”。在这个寒冷陌生的城市里,给鲁迅的生活带来一抹亮色和暖意的是他的解剖学老师藤野严九郎。藤野先生1874年出生在日本福井县一个医生世家,1901年到仙台医专担任讲师,后升任教授。1904年9月,青年鲁迅来到仙台,成为藤野先生的弟子。这一年鲁迅刚好23岁,比藤野先生整整小7岁。

  对于这位唯一的中国学生,藤野先生印象深刻:“周君(指鲁迅)身材不高,脸圆圆的,看上去人很聪明。记得那时周君的身体不太好,脸色不是健康的血色。”而鲁迅对老师的描述也是栩栩如生:“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藤野小时曾学过汉学,大概是因为这个缘故,藤野先生对来自中国的鲁迅特别照顾,不但邀请他到家中做客,还亲手为其修订讲义,把鲁迅漏记、记错的地方都添改过来,并用红笔细细地注明。

  当时中日甲午战争结束没几年,一败涂地的“大清帝国”理所当然地遭到日本人的鄙视,而中国“女人裙下的小脚,男人脑后的辫子”更是成为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在这种背景下,藤野先生对鲁迅的照料自然引起了一些日本学生的憎恨和不满,他们甚至认为藤野故意向鲁迅泄露考试的题目。对于此事,鲁迅在文章中愤怒地说:“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正在这时,又发生了那个著名的幻灯片事件鲁迅在日本同学的欢呼声中看见自己的同胞被当作俄国间谍枪毙,而旁边却站满了麻木的中国围观者。

  这两件事促使鲁迅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1906年初夏,鲁迅告别了藤野先生,离开了仙台。临行前,藤野赠给鲁迅一张半身照片,背后写着“惜别藤野谨呈周君”几个汉字。

  鲁迅留学仙台成绩并不突出

  近年来,有研究者认为鲁迅当年之所弃医从文是因为成绩太差,并且藤野后来也曾说过“在我的记忆中,(鲁迅)不是非常优秀的学生”。鲁迅在仙台医专的学习成绩究竟如何呢?

  据周作人在《鲁迅的青年时代》中记述:“在小林博士那里又保留着1905年春季升级考试的分数单,列有鲁迅的各项分数。”小林博士即小林茂雄,是鲁迅在仙台医专的同班同学,后来成为医学博士。他保存的鲁迅成绩单内容如下:解剖学59.3分,组织学73.7分,生理学63.3分,伦理学83分,德语60分,物理60分,化学60分,平均65.5分。

  对于这份成绩单,在鲁迅同乡好友许寿裳所著的《亡友鲁迅印象记》中也有同样的记载,鲁迅班上当时共有142名同学,他是第68名,位列中游。作为一名外国留学生,鲁迅听课、记笔记、做题均须使用日语,并且“仙台医专没有教科书,参考书也很难见到,图书馆里的医学书籍和杂志也不可以轻易借阅”,在这种情况下,鲁迅能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

  离开仙台后,鲁迅与藤野先生一直没有联系。后来仙台医专并入东北大学医学部,藤野先生因学历不够而去职,1919年回乡行医,1945年8月去世。1934年,日本《岩波文库》准备出版《鲁迅选集》,编者征求鲁迅的意见,鲁迅回信说:“我看要放进去的,一篇也没有了。只有《藤野先生》一文,请译出补进去。”鲁迅大概是想以此打听老师的消息。

  《藤野先生》是1926年秋天鲁迅在厦门的涛声中完笔的,在文章结尾处他这样写道:“只有他(藤野先生)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鲁迅去世后,据藤野家人回忆,藤野先生将一张刊有鲁迅照片的报纸高高举过头顶,随后提笔撰写了《谨忆周树人君》:“据说周君直到去世一直把我的照片挂在寓所的墙上,我感到很高兴。周君直到逝世前都想知道我的消息,如果我能早些和周君联系上的话,周君会该有多么欢喜呀。”

  师生之间这段穿越时空的对话,是两国关系史上留下的最富温情的声音。

本文章关键词:留学预科

留学114为您提供更多出国留学,国内留学预科更多信息www.liuxue114.com


上一篇: 一张留学借条的故事
    亲戚家的80后,王同学,男,大学本科毕业后留学英国某传媒学院读硕士一年,花费30万元人民币,现就职于国外某通讯社北京分社从事新闻工作。他的书桌上有个小镜框,里面不是照片,而是一张借条,大意是:爸妈,我…

下一篇:没有了
 
出国留学工具箱
 
 
 
相关留学新闻
 
友情链接

留学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商务合作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0-2011 WWW.LIUXUE11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400-6767-050 项目合作:15801555540

留学114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428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