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留学预科
  • 1+3留学
  • 2+2留学
  • 3+1留学
  • 国际学校
  • 留学评估
  • 院校查询
  • 留学资讯
  • 留学报名
  • 留学论坛
  • 留 学
    国 家

    您的位置:首页 > 马来西亚留学 > 海外生活

    马来西亚留学华语相关常识介绍

    来源:本站原创 | 发布时间:2014-02-11 15:00:48 | 点击量:
    摘要: 华语或华文、中文是马来西亚华人圈中普遍使用的一种含有当地特色的华语,使用人数约6百万。虽然马来西亚华语是以中国现代标准汉语为基准,,,

      华语或华文、中文是马来西亚华人圈中普遍使用的一种含有当地特色的华语,使用人数约6百万。虽然马来西亚华语是以中国现代标准汉语为基准,但受到当地历史、文化与社会环境等的影响,跟普通话有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日常口语及用词上。

      发展历史

      自明朝开始,便有大批华人向东南亚移民。清朝,大量华工越洋谋生,其中以广府人(广府、高州、五邑)、闽南人(闽南、潮州、莆仙、福州、海南、雷州)以及客家人最多。故形成今日,东南亚华人多以此三族人口组成。广府、福建、客家各自拥有不同的方言,而且有不同称谓,分为粤语、闽南语、客语等。由于各自的语言彼此不相通,形成各族成立的会馆。但采用北京话(官话)作为华人通用语则是中华民国成立后,民国确立北京话为国语,而抗日战争令广东、福建、客家之间的间隔逐渐消除。

      在马来西亚等地的华人社会,早期私塾以各自籍贯方言为教学用语。1919年五四运动后,当地私塾纷纷跟随中国维新派的教育改革,开始把教学语言由闽粤方言改为中国的官话方言。(即属北方官话体系方言的现代中国国语普通话)。

      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的中文娱乐节目及文学读物主要来自台湾或香港,因此华语受到了台湾国语一定的影响。1980年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新加坡、马来西亚与中国大陆的文化交流,遂采用了中国大陆的汉语拼音、从用繁体字转为改用简化字等。

      现在,基于马来西亚完善的中文教育,大部分的马来西亚华裔子弟都会说华语,而通常也会其他方言,如:粤语,福建话等。

      特点

      虽然华语是以北京官话为基准,但受到当地历史、文化与社会环境等的影响,当地华语跟台湾国语或中国大陆普通话有较大的差异,用辞习惯差异较大。在日常生活中,当地华人所说的华语都带有很浓厚的当地口音。

      口语

      马来西亚华人的口语一般上在词汇、腔调、文法等方面都有其他语言(如马来语、英语)或汉语方言(如闽南语、粤语)的痕迹,不同群体或地区的说法也都有所不同。举例来说,年长一辈的闽籍华人可能把身分证称作“登记”(当地闽南语称呼);年轻一辈则会称之为“I.C.”(英语Identity Card的缩写)。

      电子媒体(电视台,电台)或正式的场合上则会说一种较为正式(接近台湾国语)的华语。

      语音

      当地华语的最初参考的是中国的老国音,以及后来的新国音,然后才是中国大陆的汉语拼音,在数代华语的相叠作用之下,与当今中国南方的汉语口音相似,其发音跟北京话有很大的不同,如儿化消失、轻声不明显、入声现象,同时也可能带南方方言口音。在老一辈的华人中,其语音常带有入声。

      书写系统

      和新加坡一样,马来西亚的学术界在1980年代后期开始统一使用简体中文;然而多数马来西亚华人仍然看得懂繁体中文。原因是繁体字在民间或媒体中普遍存在着,例如华人商店的招牌、旧告示、许多非学术类中文书籍也都沿用了繁体中文,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所出版的书籍同时在市场上流动。新马报章大致上采用简化字,但也有例外:有些报刊如《光明日报》、《星洲日报》就使用“标题繁体字,内容简化字”的方式让简繁中文并存。

      所受影响

      闽南语及粤语等方言的影响

      闽南人是马来西亚华人里的最大族群,客家人次之,而粤语(俗称广东话)在马来西亚的吉隆坡、雪兰莪州及霹雳州是主要方言,在新加坡也颇为普遍,所以闽粤语给当地华语很大的影响,尤其在语法方面。例如“先”字在修饰谓语时,标准华语的语法里只作为状语使用(置于谓语前面),但闽粤语中“先”也可充当补语(置于谓语后面),例如在标准华语中应该是“我先去吃饭”,但粤语的语法是“我去食饭先”;标准华语的语法应该是“先谢谢你”,但粤语的语法是“唔该多谢你先”。因此,新马华语便受到了粤语的语法的影响,演变了“xxxxx先”的补语式用法。

      马来语及英语的影响

      马来语是马来西亚的国语和官方语言,而英语在经历英殖民时代后依然有相当的重要性,因此当地华语在口语上吸收了一些来自马来语及英语的音译外来词;来自马来语的如“巴刹”(pasar;市集、菜市场)、“甘榜”(kampung,乡村,尤指马来村庄)、五脚基(kakilima,骑楼下的走廊)等;来自英语的如“德士”(taxi;计程车)、“巴士”(bus,公共汽车)、“干酪”(cheese,奶酪)等。

      此外,在提到音译人名时(尤其是来自马来语及英语的译名),常直接以外语念出(如“Hishammuddin”),而不逐字读出汉字译名(如“希山慕汀”)。这方式常见于政府官方电视及电台的华语新闻播报员,而大部分私营电视台则习惯念出汉字译名或汉字译名缩写(如“希山慕汀”念成“希山”)。

      其他语言的影响

      另外,马来西亚华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可能自创新词语,尽管这些词语并非当地规范。例如,用“跳飞机”形容没有获得准证而非法在外国工作的人(另外跳飞机也可以是一种儿童游戏);“香蕉人”是用来调侃那些只会说英文的华人(取其外黄内白之意)。

      词汇

      中国对外汉语研究学者汪惠迪曾在专访中将新、马华语与中国普通话的词汇差别分为五个类型:

      特有事物或社会现象的词语

      由于新马两国与中国大陆政治体系的不同以及社会环境的变迁,许多新马一带特有的事物和现象都无法在普通话中找到对应词语,因而衍生出许多新马特有的词汇。例如新加坡政府用以限制汽车拥有权的拥车证;新加坡特有楼房组屋;马来西亚封衔中的敦(马来语中是Tun)、丹斯里(马来语中是Tan Sri)、拿督(马来语中是Datuk);马来西亚露天饮食档口嘛嘛档(源自泰米尔语的Mamak,意思指印度人中的回教徒);新马两国的土生华人??之类。

      与普通话名异实同的词语

      这包括那些名称不同,但意思相同的词汇。这种差异的形成可能是受到地方语言(如马来语)的影响或当地人约定俗成。出租车在新马被音译为“德士”;菜市场叫做“巴刹”(源自马来语Pasar);方便面被称作“快熟面”;卡车则被称为“罗厘”(源自英语Lorry);百分之几被称作“几巴仙”(源自英语Percent)等等。

      与普通话名同实异的词语

      名称相同但所指事物不同的词汇。马来西亚华语中,“饭盒”指的是中国大陆的盒饭(或台湾的便当,与香港用法相同)而非装食物用的容器;“计算机”不是电脑而是计算器 (与台湾和香港用法相近)。

      与普通话不同的用语

      这一类词汇不多,指的是名称与意思相同,但使用色彩不同。例如“遣送”的原意为遣返送回,但马来西亚当地则把它当作“派遣”之意。

      与普通话不同的外来语译名

      涉及的外来语通常是马来西亚一带的独有用语。例如:中国大陆的“马哈蒂尔”(阿拉伯语音译)与马来西亚的“马哈迪”(马来语音译)(Tun Dr. Mahathir Mohamad,马来西亚前任首相);Ringgit (马来西亚货币)在中国大陆译为“林吉特”,马来西亚却将其规范为“令吉”。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带来的马来西亚留学的相关信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扫微信二维码,实时关注最新留学动态,与留学专家面对面

    • "114留学微信公众号"
    • "留学专家扫码咨询"

    阅读上一篇:烟霾逆袭马来西亚留学生注意防霾

    阅读下一篇:马来西亚留学生可以享受特色美食

    专题推荐

    热门关注 TOP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