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批年轻人,他们有炽热的爱国情怀,他们有强烈的创业冲动,他们有海外求学的经历,他们和国内同龄人一起,汇入创业大潮之中,被亲切地称为“海归派”。与早些年留学生归国创业潮相比,他们的创业呈现出许多新特点。本报将陆续发表记者对“海归派”创业团队和个人的采访,希望读者和我们一起分享他们的精彩。
在刚刚结束的第三届“高交会”上,记者强烈感受到在留学生回国创业的滚滚热浪中,归国学子创业越来越呈现出许多新特点。“高交会”期间,深圳市留学生创业大厦隆重奠基。这是深圳留学生创业园的第三期工程。创业园去年10月成立,首期2000多平方米的园区推出不到一个月,就被23家留学生企业一抢而空。创业园很快启动二期工程,在深圳二线关外的龙岗区建起了面积近2.8万平方米的龙岗孵化中心。今年7月一开园,很快又出租了一大半。有关部门预测,今后两年内还将有300至400家留学生企业入园孵化。市政府决定启动留学生创业园的三期工程。
三届“高交会”,回来寻求发展机会的留学生一届比一届多。第一届高交会,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140名留学生,带来125个项目。第二届高交会,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名留学生,带来467个项目。两届高交会上,留学生成交项目达到150多项。今年高交会,又有600多名留学生带来900多个项目,成交额达63亿元人民币。
“现在国家进入了一个科技大发展的时代,是海外留学生回国创业、大显身手的最佳时机。”所接触到的留学生几乎都谈到这个观点。这些留学生大多是改革开放后出国的,他们在国外少则年收入五六万美元,多则十几万美元。
以库万军博士为例,早在葡萄牙里斯本计算机工程及应用研究院进修的两年多时间里,他就成功研制出系列GMR(巨磁电阻)传感器,并在相关领域通过了中试。磁电子学是一门崭新的学科,是我国急需重点发展的项目。库万军博士作为国内最早一批从事磁传感器研究的学者,2000年6月回国,拿出自己多年积蓄的十几万元,召集了曾与自己一起学习磁电子专业的同学和国内专家,在深圳留学生创业园创办了华厦磁电子公司。
2000年11月,深圳市科技局成果处对“GMR巨磁电阻磁场传感器的开发研制”完成了成果鉴定,高交会组委会颁发了项目成交证书。同月,库万军凭借着高交会的成交证书、成果鉴定书,在深圳商业银行获得了90万元人民币的贷款。今年6月,他成功地组建了股份公司,库万军个人拿出34万元现金,占总股份的34%。一期工程建成后,年产值可达两亿元。
团队型是当前留学生回国的一大特点。早期来深创业的留学人员,大多单枪匹马,抱着试试看心理进行一些小额投资。现在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成群结队地结伴回国考察、投资。在深圳连续三年举办的高交会上,美国华美电脑协会、硅谷工程师协会、美国国际华人科技工商协会、加拿大华人科技促进会等留学人员组织相继组团来深圳考察,寻找创业机会,已经有一批项目找到合作伙伴。
另一个显著变化是从“安家落户”变为“哑铃模式”。现在回国创业的许多留学人员只投资不落户,有的甚至在国外和国内分别设立一家公司,国内国外两头跑,美国国际华人科技工商协会主席李大西把这一形式称为“哑铃模式”,该协会已经在纽约发起成立了“留学生海外创业园”,宗旨是推动留学生回国创业,进行科技成果孵化。李大西认为,留学生在发达国家从事某一方面的研究,对于我们国家在那个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看得非常清楚,很多有心人对于如何缩小那些差距也进行了探索,“哑铃模式”使留学人员既能充分利用国内的各种资源,又能随时跟踪国际上最新的技术动态、市场风云,可以更好地发挥留学人员海外关系较广的优势,在回国创业之前先在国外做好创业的准备,在国外吸引到资金,带着成果和资金回国,也包括吸引国内的资金。
深圳贝光通迅光纤科技有限公司就是靠“哑铃经营模式”取得成功的。该公司创办者中有4位留学生分别在美国、加拿大和德国工作,他们建立起完善的北美营销网络,及时将国际最新的研究信息汇总到国内,一旦发现商机立即展开设计规划,然后在国内寻找厂家加工成样品,再去海外验证确认。公司组建当年就出口产品300多万美元,今年又接到500多万美元的海外定单。
截至目前,在深圳工作的留学生已有3000多人,留学生创办的企业达200多家。
本文章关键词:国内,内国,国外,外两,两头,头跑,跑海,海外,外留,留学,学生,生回,回国,国创,创业,业大,大显,显身
留学114为您提供更多出国留学,国内留学预科更多信息www.liuxue1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