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自我与外界互动的平衡
我很喜欢研究各类成功人士的传记,通读了很多传记后,我有一种这样的感觉,任何个人的成功都是一个对外部世界及内心自我不断的加深认识的结果。战胜GMAT的过程也是如此,你不但要了解GMAT的特点及本质,你还要了解你自己,这个过程是一个INTERACTION。我们很多人太注重前一方面,往往轻视或忽视后一方面。如果你没有很好地了解自己,那么你对GMAT的认识不会太全面或太深刻。前一方面CD上很多高手已经探讨得比较深刻了,这里我主要想同大家探讨后一方面。我想主要就学习习惯及记忆力这两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同样是两个月的全职或半职准备,同样的英语基础,同样的复习时间,同样的教材,结果却大相径庭,我们禁不住疑惑万分。这里面的因素很多,但我认为学习习惯是其中一个主导因素。某些方面的习惯通常是这样形成的:首先是自己想做某些事,经过一些数据或信息的收集及初步处理后,在自己意念中形成做这件事的程序及技巧,随后就是每天按照自己的意念行动,再之后根据反馈信息做或多或少的调整,接着根据自己的价值体系及才智体系判断这些实践的程序及技巧,最后经过一些过滤,一些行为模式及技巧在思维中沉淀了下来。以后一旦遇到类似的问题,我们会自动从思维库中调用相应的行为模式及技巧,它在实践中就以我们日常所说的“习惯”表现了出来。CD上很多高手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就征服了GMAT,并非夸大事实,他们已经有一套如何在短时间内战胜高难度考试的模式及技巧,其实就是学习习惯。这些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中国人历经考试无数,有心人会不断总结自己的实践,有效的实践模式及技巧会保留在记忆中,多少及有效程度会因人而异。我历来不是一个这样的有心人,我想很多战友同我一样。因为以前的我对学习兴趣不大,对于学习及考试基本不总结,考前都是临时报佛脚,甚至连抱佛脚也没有固定模式,只是随心所欲。但现在我要面对一个高难度的考试,毫无学习习惯的我怎么可能马上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复习策略,我必须经历一个过程。打个比方, 就好像武侠小说里面练武功一样,这些学习习惯就是练内功。内功一旦炉火纯青,再来练其他功夫,不管是刀剑还是拳掌,怎么练都能成绝顶高手。如果没有雄浑的内功,即时你得到再厉害的刀剑或拳脚秘籍也不可能成为绝顶高手(《笑傲江湖》里风清扬的独孤九剑除外)。高手们用数年练就的内功不是你我一下能到达的境界,但只要练成,便能无招胜有招。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所以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有效的学习习惯才是决定GMAT的根本,所谓的做题技巧,不过是锦上添花。不要同别人比,要同自己的昨天比,甚至同自己的前一刻比。改进自己的学习习惯,才能避免各种主观因素,让GMAT的成功变成大概率事件。
到底怎样在短时间内培养适合自己的GMAT学习习惯?我建议初学者开始做一到两个PP3的模考,感受一下GMAT的各个部分。再把CD上牛人心经里各个相应的部分,花一到两天,集中看一到两遍。之后一定要仔细阅读OG上关于各部分的复习准备指导和考试技巧,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初拟一个复习进度计划。这个计划一定要有各部分的做题复习总结程序及方法:之后先按照这个计划执行三十天左右(半职复习每天约4-5小时)或二十天左右(全职),每天花半个小时检查自己是否按照计划所列程序及方法做题。如果没有做到,记住把自己没有执行的原因写出来。第二天做题或总结前把昨天的记录看一遍,保证今天少犯或不犯相同的错误。这个阶段后做一个KAPLAN或PRINCETON的模考,之后再看看自己的错误根源是否已经在计划中有相应的对策。如果没有对策,再花一天时间看反复看看牛人心经中关于自己的薄弱环节的探讨,同时再仔细阅读OG。如果有对策,看看是否有效,想想能否再进一步改善。之后做一些调整,然后就是不折不扣的执行。每天同样做记录,复习昨天的记录。这样又执行二十天,你会发现你的一些做题过程的拙劣习惯会越来越少,而一些好的方法及技巧渐渐植根于你的意识中了。不过这个过程有长有短,我的三次复习时大概花了二十天左右形成了一些好习惯:如看语法时附加逻辑及意思理解,做阅读时注意每个选项的关键词的差别,做逻辑时辨认每个选项的逻辑推理过程,做题时把每个选项都看完,定期复习两三天内的错误。有一点想提醒大家,计划不要做得太苛刻,要有张力,每天设定的任务不要超过自己承载能力的80%-90%。我第二次考试时计划太严格,几乎没有几天完成过,所以很沮丧,导致后期根本就不按计划行动。(这是我们5、15广州聚会时一位高手的心得,她说复习前、中期要有一定张力,不能用全力,否则到冲刺时就冲不起来了,我也深有同感。)
2. 记忆力可以说是任何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记忆力大致分为暂时记忆力(working memory),认知记忆力(recognition memory),和长久记忆力(recall memory)。在这里我想谈谈一些关于怎么运用他们为GMAT备考服务的问题。
一定要锻炼暂时记忆力,他对于各部分做题时都很有用,对于阅读的作用就勿庸置疑了,对于逻辑它能帮你建立清晰的逻辑主体,对于语法它能帮你理清句子的架构,对于数学它能帮你迅速解题。可是怎样锻炼暂时记忆力呢?方法很多,而且效果因人而异,我试过两种,在这里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一个是图像法―把关键性文字转化成图像,保留在大脑中。我想大家都有这样的同感,自己对一些电影的经典场面总是记忆犹新,但对一些描述这些镜头的文字过不了多久就忘了,所以图像更容易记住。当我在读文章时,一边读一边把可能的出题点(通常是观点或对比点)想象成一些图画,读完一段,马上回忆一下这段主要有那些画面。整个文章读完了,在脑海中就如同放电影一样过一遍。如一篇文章讲了某些植物圈灭决的三种理论,第一种讲了冰河的影响,在我脑海中就出现了冰天雪地。之后作者提出依据,因为化石中的植物是同一时代,这样大面积的灭绝只能是气候的巨变所导致。那么我脑海中马上出现一块巨大冰块把地面上所有的植物压在下面(代表植物圈被冰河气候灭绝)。这就是我的思维及记忆过程。这样有两个好处;第一,有连贯性而且条理清晰;第二,由于以一些出题点为依据进行加工回忆,所以答题时速度会比较快。但也有两个局限:第一对于一些陌生的主题没有办法进行加工处理,第二由于注意力集中在画面上,有时会忽略一些关键词。另一个预期法―读文章时对文章进行预期,边读边在脑海中形成中文框架,当文中内容有某些与自己的预期不符时,就容易把他们记住。这样读有三个优点,第一比较符合中国人习惯,中国大部分人是以文字处理信息的。第二对一些关键词敏感度提高,解题精确度提高。第三即便遇上陌生的主题影响也不大。我一般是两者结合起来用。
认知记忆力主要是用来扫除文章中生词的障碍。文中一些非关键词虽然对理解影响不大,但对阅读速度及心态有影响。这些词越少,对心态的稳定及阅读速度就越会有正面影响,反之亦然。所以我建议单词量少于一万的战友,熟悉一下新东方出的《GMAT的词汇》,但不要花太多时间。刚开始准备时,每天花40-60分钟用最快的速度扫一遍,不要试图穷尽脑汁把它记住,只是看看就行了。第二天再用10分钟把昨天看的复习一遍,没记住的把它划出来。第三天同样花10分钟看第二天的内容,但同时还要花5分钟复习第一天没记住的单词。以后以此类推,每周六或周天再抽40-60分钟把每周的内容复习一遍。这样滚两三遍后就基本可以了。
长久记忆力主要是用于一些关键词句,及出题点的记忆。譬如主题题中一些动词,每段主题句的态度词,以及能影响对比的程度词,这些词的精确含义要长久记忆。这些词最好先查查英文释义(推荐使用WEBSTER英文电子词典),再结合文中具体意思,把他们的英文意思中文化,但同时最好记住英文释义,这样你记住的不仅仅是意思,还有语境。这些词要在做完题后经常复习,让他们进入你的长久记忆。
本文章关键词:平衡,衡-,-G,GM,MA,AT,T启,启示,示录
留学114为您提供更多出国留学,国内留学预科更多信息www.liuxue1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