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15年来,随着中国人的经济条件好了,不少家长把孩子送到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读中学,而且人数越来越多。在美国洛杉矶、旧金山、纽约和华盛顿地区,公立学校到处可以碰到中国的小留学生。这些小留学生在家时娇生惯养,离不开父母的保护伞。一旦独自来到异国他乡,他们独立生活,凡事靠自己。由于没有美国文化背景,英语讲不好,又不懂美国人的礼节,他们在起初一两年与校园文化格格不入。课外活动期间,他们经常受到当地男生的歧视和欺负。这种中西不和谐的校园文化助长了中国小留学生的自卑心理。另一方面,小留学生放学回家后自由自在,通过影视、报刊杂志和网络接触到大量不健康的东西,由于抵御能力差,他们容易走上歪路。有心理缺陷的小留学生,在日后遇到挫败或失恋时,往往会选择极端方式来解决矛盾。
记者就这一问题采访了美国乔治梅森大学校长国际文教顾问兼新世界双语学院院长陈旭昭女士。陈旭昭女士于上世纪70年代从中国台湾到美国求学,毕业于纽约州立大学,在美国从事教育工作已有30多年。
记者:听说你拒绝了成千上百中国大陆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送到美国读中学的要求,主要是出于什么考虑?
陈旭昭:把孩子过早送出来读书实际上是害了孩子。如果中国家长真的为子女的前途着想,如果他们真的关心和爱护自己的孩子,就不应该把仍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扔在国外撒手不管。委托亲友或人家当孩子的监护人,效果也是不理想的。台湾30-40年前也流行小留学生,台湾小留学生当年碰到的问题目前在中国大陆小留学生身上重演。
中国大陆的小留学生主要来自富裕家庭,他们的父母大多是公司企业的老板、高薪白领阶层或政府官员。按照美国法律,孩子到美国上公立中学,必须通过英语考试,而且家里必须有监护人。这就是说,父母中必须有一人在美国生活,委托亲戚当监护人还不行。为了对孩子负责,美国的儿童保护机构还会对此进行调查。中国大陆的一些家长不是通过正常途径把孩子送到美国,而是通过投资移民在当地购买房子,然后把孩子寄养在别人家里,自己经常回国走动做生意,几个月过来看望一次孩子。
记者:这些小留学生出国前是“小皇帝”,他们出来后会遇到什么问题和困扰?
陈旭昭:小留学生出来,通常由美国的合作机构帮助监护,这些机构主要是以赚钱为目的,它们可能注册或不注册,为孩子们租借房屋。孩子们白天上学,早晚吃住在一起。虽有少部分孩子表现的确不错,但大部分孩子不听话,思想观念糟糕,不尊重帮助他们的机构,有关机构也管教不了他们。一旦这些孩子无法跟监护人进行沟通,他们就会出去跟其他不走正道的孩子交往,很容易受到不良影响。
美国正统的家庭都非常注重孩子的礼节,孩子们在正常环境下都有基本的礼貌,开口说话总是带“请”字,人家提供帮助或你接受了别人赠送的东西一定要说声“谢谢”。比如在美国人家里做客,美国学生就比较乖巧,他们吃完饭后即使不帮忙,也会主动问主人需要帮什么忙。但是,国内来的小留学生吃完饭后不知道帮助美国主人打扫卫生和干洗碗之类的家务活,在对外交往中缺乏一些基本礼节。
记者:小留学生出来后,他们与家长之间的关系相处如何?
陈旭昭:小留学生到美国学习,身边通常有亲友或父母中的一方照顾其生活起居。孩子小的时候比较听话,可是到了高中后,这些孩子有自己的朋友圈子,有自己的主见,再加上生理上的变化,他们有逆反心理。喜欢跟父母中的一方或其他监护人顶嘴,稍有不顺心的事情就跟同学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特别需要得到父母的关爱和正确引导。可是,不少父母(通常其中只有一人在美国)的英文不好,有的工作不理想,或没有什么学历,孩子通常不会尊重父母,双方在家里话不投机半句多。孩子放学回家后把房门一关,自己一个人呆在房间里,家长不知道孩子在做什么,也不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我认识一名中国大陆的小留学生,父母把他寄养在一个收费家庭后就回国,孩子生活要自理,成长中的烦恼无处倾诉,心灵受到很大创伤。两年后,父母亲不得不把孩子接回国内,两代人之间的感情裂缝至今无法弥合。
记者:在关心子女成长方面,与美国家长相比,中国家长有什么可以借鉴的?
陈旭昭:我们双语班的学制每期8个星期,宗旨是培养学生领袖。每次举行结业活动时,一个班30名美国学生,通常有27-28个美国家长出席会议,而且他们穿着整齐,非常关心孩子的表现和学校的情况。中国小留学生一个班大约20名同学,通常只有1-2个中国家长前来参加学校的活动。结业活动本来只有2个小时,而且都安排在周末。可是,中国家长就是没有这个观念,他们经常借口工作忙缺席参加家长活动。美国中学生每年必须做75个小时的义务劳动。在学校做志愿者方面,美国八成家长做义工,他们的孩子长大后,也习惯做义工。中国学生家长做义工的只有一成,他们的孩子也缺乏这方面的习惯。
记者:现在的中国留学生与20年前的相比有什么大的区别?
陈旭昭:1990年前出来的留学生,学习都非常刻苦努力,自己拿奖学金,自己挣钱来读书,大约七八成的学生靠自己的努力来赚取学费和生活费。对于家庭提供的一些资助,学生非常感激,而且生活简朴。勤工俭学使他们认识了美国社会,吃苦使他们懂得了金钱的真实价值。到了假期,大家在一起聚会叙旧,或开车就近或到外地旅游。一旦毕业找到工作,他们首先想到要回报父母和家人。
上世纪90年代后的部分中国留学生素质开始下降,一是学生家里有钱,二是生活无忧无虑。因此,他们中不少人出来后互相攀比讲阔气,许多学生先购买汽车和住房,然后一边读书一边玩。到了假期,回国探望父母和亲友是人之常情,可是这些留学生现在考虑的不是回国探望父母,也不是开车就近旅游,而是乘飞机周游欧洲各国。他们天生有种优越感,抵御风雨的能力比较差。
国内的学校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如果不讲道德和品行,学习成绩再好,今后也不可能堂堂正正做人。只有那些愿意助人为乐并有团队合作精神的学生,才是天底下最伟大的人。(本报华盛顿2月28日专电 首席记者朱幸福)
本文章关键词:家长,长们,们:,:不,不要,要把,把孩,孩子,子留,留在,在国,国外,外不
留学114为您提供更多出国留学,国内留学预科更多信息www.liuxue114.com